薛弼又驚又喜,又有些疑惑,心想官家身居皇宮,他是怎麼知道金軍布防圖的?
雖然之前曾派出斥候偵查,但是金軍的騎兵太厲害了,派出去的斥候絕大多數都沒人回來,而且回來的實際上也沒能探測到金軍具體的布防情況。
所以他很迷惑,怎麼官家卻能如此清楚準確的知道整個金軍在東京汴梁附近的布防。
但是他不敢問,皇帝不可能跟他解釋信息怎麼來的。
他拿過來又仔細看了一下,不由得暗自心驚,因為上麵每一處有多少人,布置在什麼地方,領兵官是誰都清清楚楚。
他卻不知道這是趙桓在穿越前閱讀了大量的宋朝和金朝的相關文獻之後,根據頭腦中掌握的文獻資料畫出來的,準確無誤。
如果這份布防圖是真的,那麼針對飽讀兵書的薛弼來說針對性製定作戰計劃那就是小菜一碟,就像一個高中生做小學一年級數學題一樣簡單。
他當即答應,開始製定作戰計劃。
這時,梅執禮已經草擬好了聖旨,趙桓看過後很滿意,圈批了一個“可”字,那就是同意下發了。
接著,他對梅執禮說道:
“朕想單靠鹽鈔是不夠的,不僅要供應京城,還要供應全國各個戰場,需要大量的糧草和軍餉。
好在長江以南我們有遼闊的土地作為我們的後方,我們籌措糧食和軍餉不用發愁,但是要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保證軍隊的後勤,首先是糧食。
各個城池的防守需要大量的糧食,才能保證堅壁清野的效果,才能打持久戰,光靠本地解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華北。
在這麼多年的戰亂中,華北已經千瘡百孔,百姓民不聊生,當地已經無法供應,必須從南方調集。
而南方走陸地運糧食耗費太大,必須走水路。”
趙桓讀過大量的宋朝文獻,如果走陸地運糧食,那是最不劃算的一種策略,路上的損耗會占到九成。
也就是說一百斤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如果走陸地的話,運到目的地還能剩下一成的糧食就不錯了。
而且,朝廷組織運糧的各種正常和不正常的損耗非常的,因為沿途被雁過拔毛、中飽私囊是普遍現象,根本沒辦法禁止,都算在了路途損耗之中,趙桓深知這一點。
他對梅執禮說道:
“你替朕再下一道聖旨,給南方各州縣,允許當地糧商收購糧食運到北方出售給軍隊,咱們要按照正常糧價收購。”
梅執禮實在忍不住了說道:
“官家,要是按照正常糧價收購的話,那就太便宜這些糧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