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做出遷移北方大部分居民的決定也是不得已。
曆史上,這些地方的州縣之前就因為北方屯兵強行征糧搞得百姓沒糧食隻能逃荒,後來金軍南侵,兵災導致無數災民難逃,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大麵積絕收。
黃河流域這個傳統農業區,宋金戰爭期間竟然成為千裡杳無人煙的無人區,更不要說產糧了。
與其讓這些百姓餓死在城裡,甚至可能因為缺糧而危及到城池的安全,不如提前將他們遷徙到太平的長江以南地區,有序安置。
同時,用免稅和鹽鈔等不花錢的辦法,置換這些地方的地主手裡的土地,用於軍墾,一方麵可以讓這些戰區土地能繼續產糧,解決當地軍隊的糧草問題,另一方麵,也解決大宋朝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
這些地主是很願意置換土地的,因為都知道,金國已經兩次南侵,華北的遼闊大平原肯定擋不住金軍鐵騎,被侵占是遲早的事情。
與其自己的土地被金國搶走,不如換成實惠的鹽鈔或者免稅憑證,將來遷徙到了南方,用這些去換錢,足以彌補田地的損失,賺錢之後在南邊再重新買地就是了。
所以,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隻是,這一招真實曆史上沒有用過,是趙桓自己琢磨出來的,是否管用不得而知,先試試看吧。
其實每個朝代更迭都會導致土地的重新分配問題。
推翻前朝,土地都會重新大洗牌。然後再開始新的一輪土地兼並。都是這種惡性循環。
戰爭能夠讓土地重新分配,這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會出現,但這一次趙桓不是改朝換代,就看能否利用兵荒馬亂來重新洗牌,解決土地兼並問題。
至於人口遷移,這是宋金戰爭期間真實曆史中曾發生的事情,隻不過當時的人口遷徙不是朝廷有序組織的,而是百姓自發的逃難到了南方。
大量人口從北方逃往南方,帶去了北方更成熟的耕作技術和紡織技術,促進了當時相對落後的南方經濟發展,是南宋經濟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趙桓需要做的,就是把無序的大規模逃難變成朝廷有序的人口遷徙,這樣更能總體規劃調配。
梅執禮做好了記錄,然後去草擬聖旨。
他曾擔任過皇帝的翰林學士知製誥,就是專門替皇帝草擬聖旨的官,所以,草擬聖旨對他來說那是小菜一碟。
趙桓則走到幾案前坐下,提筆在手開始畫圖,他畫的很仔細,薛弼躬身站在麵前,也不敢探頭去看,兩頓飯功夫這才完畢,吹了吹上麵的墨跡。
趙桓招手把薛弼叫了過去,用手指點了點上麵自己的那幅畫說道:
“這是金軍在東京汴梁附近軍隊的布防圖,你馬上替朕製定一套作戰計劃。
中心任務就是毀掉金軍的糧倉,讓他沒有糧食,再加上咱們的堅壁清野,他們十萬大軍沒了糧草,就隻能灰溜溜的撤出對開封的包圍。
他們沒了糧食,又孤軍深入,接下來,就該咱們收拾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