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征正常,可以開始手術了。”
麻醉醫生紀滔說道。
“好。”
宋思賢點點頭。
接下來,就要針對患者頭部、機械臂末端操作平台進行全麵消毒,並做好開顱手術所需全部術前準備。
機械臂再次走位後,確認到達病灶點,先利用機械臂末端的操作平台鑽孔,確定病灶深度,然後將機械臂歸位,再開始實施小創口開顱手術。
對於用機器人做手術,還是做開顱取蟲這樣非常專業和高難度的神經外科手術,趙勝也是第一次現場看到。
之前隻是聽說國外有進行過這樣的手術,現在現場看了,趙勝還是為現代科技感到驚歎。
本來趙勝還準備用神之右手大展身手的,但是現在有了這台造價高達2600萬的手術機器人,似乎他這手神乎其神的三維成像能力,也暫時沒有了用武之地。
接下來,宋思賢操作著手術機器人,環鑽去除顱骨作小直徑骨窗,剪開腦硬膜後顯微鏡下沿腦溝回切開腦皮層,這一手操作十分的行雲流水,非常的順暢。
接下來,就是避開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區,找到寄生在顳區的囊尾蚴,然後進行摘除了。
雖然自己的神能力沒有派上大用處,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是對於這台最新的手術機器人,趙勝還是十分感興趣的。
要知道,培養出一個合格優秀的主刀醫生,那是十分不容易和漫長的。
一般情況下,從小白到獨立主刀,需要差不多十年的時間。
那麼,從一名啥也不懂的小白,成長到一名獨立主刀醫生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必須進行幾年的臨床基礎課程,這其中就包括了解剖、外科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要做雙眼皮手術,你就得知道眼部結構,眼皮內到底有幾層組織,怎麼打開,怎麼縫線。
之後,就是進行在大體老師身上進行解剖實踐,要明白,理論知識和實際的觸感,這絕對是兩回事,【知道大概位置】和【了解具體位置】,是天壤之彆。
再之後,就是進行動物活體實踐操作,小白鼠、兔子、狗、豬,都是為讓醫學上生們更接近有血有肉的活體操作,更加直觀的理解和體驗手術刀下的生命安全。
以上過程,是打好紮實的臨床基礎,這最少需要3-4年。
接下來,就是手術室內的苦逼見習階段了,這個階段,就是站著看,沒什麼特彆。
緊接著,才是實習,不過,彆想太多了,能讓你拉拉勾、擦擦血,個彆帶教老師看你基本功紮實,讓伱縫合下,就已經是實習醫生能做到最大的程度了。
至於說實習醫生就在手術台上大發神威、力挽狂瀾,連主任醫生看到都瑟瑟發抖,隻能說是看多了。
最後,才是在高年資醫生的指導下,一步步進行拆解了的手術操作。
整整十年,隻有這十年都熬過去,才能獨立站在手術台邊主持一台手術。
漫長的周期內,努力和收益是不成正比的。
簡單點說,醫生是個大後期職業,在選擇這份職業的時候,就要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
很快,顳區顯露下顯微鏡下,一直深藏在大腦深處的囊尾蚴,也出現在手術室眾人的眼前。
趙勝看到,囊尾蚴呈囊泡狀,乳白色,半透明,大概米粒大小,在顯微鏡下,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還在不停的蠕動。
除此以外,在顯微鏡下,還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頭節,頭節上除了吸盤以外,還可以看到頂凸和帶有倒刺的鉤子。
怪不得能牢牢的附著在腦組織上,看著這囊尾蚴末端帶倒刺的鉤子,如果放大到一定的程度,那看上去就是妥妥的【異形】了。
一想到這種東西寄生在大腦內,手術室的眾人就感覺到汗毛倒豎、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