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2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9680 字 2個月前

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巨型文化傳媒集團,當年的邵氏來了也不夠打啊!

除了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這兩家收購方,這次收購公告放出後,連被收購方衛星電視的母公司和記黃埔的股票都跟看漲了不少。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上漲的

邏輯是業務方向上有了新的擴展,和記黃埔股價的上漲單純是因為賺錢。

衛星公司有限公司這家子公司,和記黃埔總共也就投入10億港元,這才半年時間淨賺11億港元,上哪找這麼好的買賣啊!

至於說,賣了本來很有潛力的電視業務,讓損失了公司的未來潛力,對於彆的公司可能是問題,但對和記黃埔從來都不是問題。

李嘉誠掌舵下的和記黃埔,從來都是什麼賺錢做什麼,賺錢才是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

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聯合收購衛星電視,最大的影響不是股價,而是香江傳媒業的整體格局。

正如市場上的投資者們所期待的那樣,一個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傳媒帝國已經形成了雛形,這對於香江的傳媒行業整體來說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戰。

不管是幾家報業上市公司,還是電視台,看到這個新聞無不感到壓力巨大。

原因也很簡單,報刊銷量、開戶費大多都是維持開支,要賺大錢都得靠廣告。

如今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衛星電視三家形成集團作戰的模式,無論是在成本控製、業務流轉、輻射人群、業務量等諸多方麵,都將對其他競爭對手形成一定的擠壓。

這種擠壓可能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麼,畢竟衛星電視才開播半年。

可時間長了呢?它逐漸發展起來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傳媒行業幾十年的老狐狸,心裡明鏡一般,但麵對陶玉書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隻能期盼著手底下見真章的時候能夠抵擋得住攻勢。

衛星電視被收購的消息傳出來這天是周五,沸沸揚揚的鬨了一整個周末,到周一市場才安靜下來。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兩家公司依舊處於停牌狀態,一直到第二個周五,

《明報》突然發表了一篇新聞稿,詳細披露了收購案的個中內情。

其中各種利益談判的細節較之《信報》的報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讓本已經沉寂下來的收購案再次獲得了市場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明報》的報道並未把筆墨完全放在兩家收購方上,在這篇報道裡,負責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實際經營的李家次子李澤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門出身,初生牛犢不怕虎,以5億資金(隻計算衛星電視牌照費)半年時間博得21億,這絕對要算是香江商業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價比的投資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澤楷這位超人次子一戰成名,成為了這個八月裡香江商業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報》的帶動下,諸多新聞媒體連篇累瀆的報道著衛星電視收購案,李澤楷「小超人」之名不脛而走。

最近李嘉誠在與不少商業夥伴交流時,動不動就會聽到「後繼有人」、「虎父無犬子」這樣的評價。

他聽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體突然之間一窩蜂的吹捧兒子,必定是出自於那位林太的手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風頭出的太大了,為了減少她自己的受關注度,便將兒子推到了台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體力量,操弄如此級彆的輿論,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百陶玉書的居心用意,李嘉誠卻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為兒子雖然當了擋箭牌,卻也結結實實的在香江商業界乃至亞洲商業界揚了一次名。

年輕人初入生意場,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一朝成名的。

在商業圈子裡,「名聲」不一定等於「錢」,但一定等於「勢」

劉鑾雄為什麼在當年成為香江股壇人人談之色變的「股市狙擊手」?

一戰莊士集團、二戰華人置業、三戰中華煤氣---後生小輩挑戰名門望族,將大佬玩弄於股掌之中,這便是以名聚勢的好處。

兒子的揚名,與劉鑾雄的「惡名」完全不同,但結果是趨於一致的。

年紀輕輕就在商界一戰成名,以後隻要穩紮穩打,發展必定順遂,這也是李嘉誠欣慰的原因。

每每思想這其中的奧妙,李嘉誠也不得不暗自佩服那位林太的手腕之高明。

讓人即便被利用,也甘之如怡。

8月的最後一周,停牌十天的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正式複牌。

股價在遭遇開盤一波拋售潮之後,很快又拉升到高位,顯示出市場對這次收購的強大信心。

許多關注股市的人看到兩家公司這樣的表現,心中不由得歎服,對操盤此次收購案的陶玉書生出一種高山仰止之感。

你說她收購花錢吧,她公司股價漲的比收購價還高;你說她沒花錢吧,

20多億港元她眼晴都不眨的就花出去了。

這般羚羊掛角,妙到毫巔的商業操作,即便是那些見慣了大場麵的商場巨鱷見了也要讚一聲高明!

儘管大眾和商業界對陶玉書的手腕歎為觀止,討論不休,但自兩家公司停牌之後,報紙上就鮮少見到有關於她的影子了。

這便是手中握有媒體力量的好處,想高調就高調,想低調就低調,一切主動權操之在手,不假於人。

外界的輿論陶玉書並不在意,她現在正在為衛星電視的後續發展而冥思苦想。

正所謂人前顯貴,人後受罪。

外麵的人隻看到了她花錢的風光,卻沒看到她為了經

營的彈精竭慮。

「唉!你說,我是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難題?」

思索了半天,陶玉書愁眉苦臉的問林朝陽。

她學中文出身,原來做編輯算是本行,來了香江之後,先做電影,後做新聞,現在又乾上了電視。

事業觸角每向外擴張一次,對她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學習和曆練。

如果光是學習也就罷了,關鍵是每一次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一個不小心就是以千萬計的損失,她根本不敢有絲毫解怠。

「玉墨有句話說得對。你啊,彆那麼追求完美。什麼事都要了解的那麼透徹,那麼細致,要學會抓大放小。」林朝陽說。

「你說的輕鬆。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做生意不是為了試錯的感受看她的煩悶和憂愁,林朝陽心懷愧疚,輕輕將她摟在懷裡。

「要不然,我給你出出主意?」

陶玉書哼了一聲,「有主意你不早說。」

其實從林朝陽攝著她收購衛星電視的時候,她就知道丈夫肯定是有全盤的策略。

夫妻倆相處這麼多年,她太了解這個人了,上輩子就是屬鬆鼠的,就喜歡囤貨。

不過她卻忍著一直沒有開口詢問,而是示之以弱,引誘林朝陽主動開口。

她在外界是女強人形象,但在家裡不能也總這樣,得適當當個「小女人」才行。

你看現在,唉聲歎氣幾句,他不就乖乖把肚子裡那點存貨都交出來了嗎?

「我這不也是才理順了想法嘛。」林朝陽信口胡道。

陶玉書不去理會他的狡辯,「趕緊說。”

「咱們先給衛星電視改個名字吧?」

「改名?改什麼名?」

「叫星空傳媒怎樣?」

陶玉書想了想,說:「名字倒是不錯,怎麼突然想著要給公司改名字?」

「也沒什麼,就是覺得‘衛星’這兩個字不符合電視台的氣質。’

林朝陽總不能說他覺得這家電視台後世的名字更好聽點,就隨便找了個理由。

陶玉書沒有糾結名字的問題,「行,那就改個名字,還有什麼?」

「衛星電視目前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內容,二是受眾。

作為一家衛星電視公司,它現在絕大多數的節目內容都是外部采購,美國、英國、日本、灣島——

這樣的做法短時間內沒問題,但長久來看,對於電視台的經營是非常不利的。」

林朝陽說到裡點子上,和黃壓根沒有做電視的經驗,李澤楷掌握了衛星電視之後,倉促之間隻能動用鈔能力。

自前衛星電視僅有的1200小時時長的電視節目全部都是外購的,花費不菲,電視人才他倒是招攬了不少,但短時間內還未形成戰鬥力,自然也沒出什麼成績。

「自製節目勢在必行,晚做不如早做。」

陶玉書說道:「我也明白。但現在的問題是,收購衛星電視已經花費了一筆巨款,再大量投入資金,我們力有不逮,這才是我為難的地方。」

林朝陽說:「衛星電視現在有中文台、體育台、合家歡台、電影台四個頻道,你要是短時間內倉促進行大麵積節目更新,不投入十億八億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集中力量辦大事?」

陶玉書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先集中辦好一個頻道?」

「對。不僅是要聚焦到一個頻道,還要聚焦到精品節目上。

任何一家電視台都不可能做到全天24小時的節目都能吸引住觀眾,我們完全可以先抓住觀眾的兩個小時。」

陶玉書點了點頭,「有道理,可集中到哪個頻道,打造那些精品節目,

你有想法?」

林朝陽得意道:「小生不才,恰好有那麼點想法。」

「彆得瑟了,趕緊說。」陶玉書眼神嬌媚的催促了他一句。

「四個頻道,電影台現在有林氏影業的支持,短時間內不需要大投入,

可以放在後麵。

體育台之前李澤楷已經投入了一大筆錢購買轉播版權,想要有起色,就得買那些級彆更高、知名度更高的賽事轉播權,性價比太低。

中文台有新聞節目,很容易碰到敏感事件。

合家歡台以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為主,比較適合進行娛樂化改革。

林朝陽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陶玉書認可道:「不錯。就是合家歡台現在隻在香江落地———

衛星電視的四個頻道,目前隻有衛視中文台在香江、灣島落地了,內地的廣東部分地區也可以看到,其餘的三個頻道都隻在香江播出。

「飯要一口一口吃,衛星電視落地的事沒那麼容易的,咱們先修煉好內功。」

陶玉書臉色輕鬆下來,「也對,急也解決不了問題。你快說,節目要怎麼做?」

「彆急,咱們一點一點排除。」林朝陽不緊不慢,很享受的當著狗頭軍師。

「既然是跟本港的電視台競爭,那我們就要看看自己的優劣勢。兩家收費電視台先不去管他們,我們最大的勁敵是無線和亞視。

這兩家電視台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台了,人才底蘊深厚。

要是把重點放在電視劇上的話,衛星電視有

林氏影業支持,也不差,但很難說有什麼優勢,電視劇的優先級可以往後放一放,先籌劃一批項目。

綜藝節目是個很好的突破口,它最需要節目形式的創新,不受人才儲備的影響,而且見效快,可以邊播邊調整。

我們完全可以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綜藝節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