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無奈的搖了搖頭,「那還叫什麼商量?通知而已。」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這不是筆好買賣嗎?」
麵對兒子的質問,李嘉誠張了張嘴,卻無話可說。
20億賣了衛星電視,是不是筆好買賣?
當然是好買賣!
半年淨賺10億港元,即便是在和記黃埔這種香江頂級財團內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資受益了。
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
李嘉誠的心中升起一股複雜的情緒,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灣的彆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國人的處世習慣,兩家應該多有走動。
可林家入住深水灣兩年時間,卻十分低調,鮮少與鄰居們走動。
林家的這種風格並不僅體現在與鄰居們的交往上,放在商場上也是一樣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聯姻、合作、共營之舉,這麼多年來彼此之間早已盤根錯節。
但林氏是個特例,大多數時候深居簡出,如同一頭商場獨狼,卻每每總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績。
短短五六年間,積攢百億家資,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連他都不得不歎為觀止。
他這個小兒子自小就行事大膽,骨子裡崇尚投機,這次陶玉書找上小兒子,一出手就是20億,出手無比精準果決。
不僅是拿捏住了幾子的性格缺點,更拿捏住了他要證明自己的心態,和李家的內部分化。
李嘉誠甚至猜想,陶玉書不在私下裡找小兒子,而是出現在和記黃埔中心,也是算計著兒子的虛榮心,知道他急於在和黃內部彰顯自己的存在感。
想到這裡,他望著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兒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詩。
生子當如孫仲謀啊!
「老爸!」李澤楷見父親遲遲沒有說話,忍不住催促了一聲。
李嘉誠回過神來,眼神複雜的看著這個小兒子,語重心長的說道:「你從7歲就不聽我的了,何況現在馬上27了。」
聽到這話,李澤楷大喜過望,「這麼說你同意了?」
李嘉誠收起心中的失望,說道:「賣電視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錢要立馬歸還。你的第一桶金也有了,以後自己創業,我不會再幫你兜底。」
李澤楷朗聲道:「沒問題,一言為定!」
1991年8月16日,周五。
清晨的香江已經是一派繁忙景象,街道上車水馬龍,路上行人匆匆,寫字樓內人流如織,位於北角的明報大廈內如同往常一樣忙碌。
突然,格子間內爆發出一陣驚訝之聲。
「你們看新聞沒?看新聞沒?」
年輕的編輯一臉驚容,對剛到公司的同事們大呼小叫。
路過的許靄儀見狀眉不悅,「阿光,大驚小怪的乾什麼?我們是做新聞的,越是有重大新聞越要有靜氣!」
她是《明報》的督印人,職責是監督報紙的出版,從職責上來說跟法人沒什麼區彆,負法律上的一切責任,在公司內位高權重。
聽到她的嗬斥,被呼作阿光的青年縮了縮脖子,閉上了嘴。
許靄儀問:「出了什麼大新聞?」
阿光遞上手中的報紙,「您看,《信報》說我們要收購和記黃埔的衛星電視!」
嗯?
什麼亂七八糟的?
許靄儀聽著這話隻感覺一頭霧水,《明報》也好,明報企業也罷,跟和記黃埔八杆子打不著,又沒有電視業務,收購電視台乾什麼?
可等她看到報紙上的內容,臉色頓時凝重起來。
明報企業20億報價收購衛星電視?
《信報》的新聞說的有鼻子有眼,連許靄儀都忍不住狐疑了起來,可她好歹也是明報集團的高層管理,這麼大的消息,她沒理由不知道。
再說了,明報企業自己就是搞新聞的,真要是要收購衛星電視,這麼大的新聞還輪得到《信報》蹭熱度?
估計八成是《信報》不知道從哪打聽來的小道消息,也不加求證就敢往報上登。
這兩年報業競爭越發激烈,為了頭條和銷量,大家都不容易啊!
許靄儀正感歎的功夫,就見金庸自電梯下來。
「查先生!」
辦公室內響起一片問好之聲,金庸一一點頭回應。
明報企業的控製權現在雖然在陶玉書手裡,但當初在收購之時,金庸和陶玉書達成過君子協定。
他將繼續擔任明報企業名義上的董事長三年時間,幫助公司內部穩定軍心。
因此他現在依舊每天都到公司來,隻不過大量的工作已經不親自過問了。
路過許靄儀,金庸和她打了個招呼,正要進入辦公室,許靄儀卻叫住了他。
「怎麼了?」
走進辦公室,金庸問跟進來的許靄儀。
「《信報》的新聞說,我們有意收購和記黃埔的衛星電視。」
金庸將外套脫下,掛到衣架上,「這件事啊·——”
「還沒談好——”」
金庸還沒來得及說下去,許靄儀急切的問道:「真的要收購?怎麼一點風聲都沒有?還是《信報》先得到的消息?好列我們自己也是做新聞的!」
她的責怪之情溢於言表,但金庸並未在意
,兩人已經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了。
「你誤會了。不是我們收購,而是我們和林氏影業共同收購,林氏為主。」
「啊!」
短促的呼聲充滿了驚,充分說明了許靄儀此刻的意外。
「林氏為主?電視是新聞傳媒,要收購也應該是以我們為主來收購才對。」
金庸笑了笑,其實他在聽陶玉書說起這個決定時,也是這個反應,可經過陶玉書一番解釋後,他就明白了。
「電視是傳媒,但它不僅有新聞屬性,更是文化產業。
我們明報企業專注於新聞,你能找到幾個電視人才?」
聽到這話,許靄儀啞口無言。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明報企業做的是報刊不假,電視台有新聞節目或者新聞台也不假,但一家電視台不可能隻有新聞內容。
對於大多數電視台來說,新聞內容的比重並不高。
反倒是林氏影業,因為是做電影起家,天然與電視內容產業有一定的契合性,收購、經營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以後即便要做新聞,大不了從明報企業這邊內部流動一些人才過去就好了。
有了金庸的提點,許靄儀一下子想通了問題的關鍵。
「原來是這樣。」
金庸說道:「本來這件事還在談,估計《信報》應該是從和記黃埔那邊得到了點消息,迫不及待的就報了出來。」
許靄儀點了點頭,「那我們這邊還是等林太的消息,以————”
她的話還沒說完,電話鈴聲響起,金庸接起電話。
兩分鐘後,金庸放下電話。
「定了,下午召開董事會和股東大會。
會議結束發布聯合公告,林氏那邊擬文件,接下來幾天兩家公司都要停牌了。」
許靄儀驚訝於林氏影業方麵的效率,《信報》才剛放出來消息,那邊談判就結束了?
她好奇的問:「花了多少錢?全資收購嗎?」
「花了21億,現金,我們出5億。」
「嘶~」
許靄儀忍不住驚歎出聲,這可是21億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遠都是大手筆!
關鍵是現金收購,這麼大一筆資金,即便是那些藍籌股公司也沒幾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個收購案跟明報企業關係不大,他們這些明報企業的中高層甚至連消息都不知道,還是從競爭對手那裡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許靄儀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許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撫道:「收購談判本來就是要保密的事,這件事林太事先已經知會過我。集團這邊抽調了三個人,是我囑咐他們千萬保密!」
「這次收購成功,對明報而言有利無弊,不光是業務範圍的拓展,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流動上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金庸言語之間對這場收購案十分讚賞,當初他在問明報集團尋找接盤者時幾經挑選,為的不就是找到一個能讓明報集團大踏步的發展下去的人嗎?
現在看,被林氏收購,簡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報集團變成了明報企業,成功上市,一舉成為香江最大的傳媒業集團,現在連電視台都要有了。
金庸隻感覺老懷大慰。
許靄儀心裡也明白,眼下的明報企業在香江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瓶頸,收購衛星電視確實是神來之筆,為明報企業的發展打開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業為主進行收購,未嘗沒有製衡明報企業的想法。
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防止明報企業一家獨大,另一方麵也可以在明報企業內進行一次名為調動,實為清洗的人員大流動。
畢竟明報企業現在的大多數管理人員都是查先生一手帶出來的。
一石數鳥!
林太的心機和手腕,實在莫測!
許靄儀忍不住生出幾分敬畏之心。
關於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聯合收購衛星電視有限公司的決定,在兩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上不過是走個形式。
就跟當初陶玉書決定向內地捐贈1億港元一樣,其實打個電話就可以,
但這畢竟是一筆涉及到20多億港元的交易,形式上還是要尊重廣大投資人。
上午《信報》報道,下午兩家公司開會,消息早已傳的滿城風雨。
這期間,上午時明報企業和林氏影業的股票一直在震蕩,直到下午消息確定,市場立刻反應過來,股票直接拉漲。
一直到兩家公司出公告,向聯交所提交收購相關的文件和資料,公司停牌,明報企業和林氏影業加在一起直接漲出了20億市值。
市場反應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兩家公司出通稿來畫餅,廣大投資人已經自行腦補出一幅美妙畫麵。
電影、電視、新聞------這不妥妥一個正在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嗎?
買!必須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