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擁有蓄電池後,一些用戶更願意多購買一些蓄電池,大部分都是在公路邊上。
因為他們的電池和汽車電池通用。
未來可以作為自家汽車的電池替換使用,也可以將電池賣給路過的缺電汽車。
新能源汽車普及,總有人會去偏僻的線路,萬一車子沒電,又無法呼叫充電車支援,那就可以直接把沒電的電池給農戶,多給一點錢換成滿電電池。
恒創對電池的態度那就是始終如一。
不存在電池損耗問題,隨時可以以舊換新。
要是沒有這條規定,電池市場就會崩盤,不可能出現電池互換的情況。
誰也不願意自己買的電動車,換一次電池後,把新電池換成舊電池...。
當然買的自然沒有賣的精。
恒創高管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避免電池永久被使用。
按照使用壽命,提出了10年方案。
等到使用10年,電池隻能報廢,裡麵有芯片,時間到了電池自身也會性能大幅降低,沒辦法長期用。
最後可以以舊換新,來恒創購買新一代電池。
其實也要不了十年。
畢竟技術更新換代比較快,將來肯定會出現更好的電池,讓用戶提前購買...。
預計就是兩三年更新換代一次,也不能過於頻繁。
種種操作開擴了市場,最終導致電池產業發展迅速。
孟天培重點介紹後宣布道:“電池我們的盈利也達到了5000億!”
這裡麵包含汽車電池、儲能電池,其中儲能電池還有國家采購的部分,國家采購儲能電池專門建設了不少儲能站。
還有很多保密實驗室、工廠、有關部門,全都在建設儲能站。
避免萬一遇到什麼特殊情況,電力傳輸出現問題,隨時可以有備用電源。
手機電池、充電寶各種用電的設備,全都包含在內,所有加起來盈利了5000億,實際銷售額更高,因為電池的利潤率不算特彆高。
光是電池的銷售額至少好幾萬億。
大頭就在國家采購和發電薄膜用戶,而發電薄膜的用戶拿出這麼多錢,又和陸恒提出的金融戰略有關。
實際上無數發電用戶,欠了錢!
這倒是讓恒創金融大力發展,同時還有城市投資人出資。
讓資金實現流動,城裡的很多打工人,有錢人,都將多餘的資金投入到發電產業當中。
孟天培還介紹了手機產業鏈其他業務的盈利,因為主要提供給恒創的手機、腦機頭盔等等,盈利不是特彆多。
所有業務雜七雜八加起來,也有五百億。
一上午時間過去,孟天培終於介紹完恒創線下產業盈利項目。
中午大家在新總部食堂吃完飯,休息半小時繼續開會。
恒創盈利項目還沒有講完。
終於說到互聯網產品。
去年互聯網產品沒賺什麼錢,都是投錢搶市場。
但今年不一樣了,很多產品服務開始有收益。
“共享打車今年我們已經開始賺錢,通過手機係統平台,AI推薦,頭條、微訊等等宣傳渠道,目前在華國我們市場份額第一!”
“目前全國用戶正式突破1億,而競爭對手目前還在兩三千萬級彆。”
“我們直屬的司機汽車超過兩百萬,主動加入的司機汽車也超過300萬...。”孟天培介紹道。
共享汽車目前賺的不算特彆多,陸恒和前世一些吸血平台完全不同,前世不管是共享打車還是外賣平台,全都瘋狂吸血,抽成比例很高。
陸恒自己就坐過共享打車,他支付了18元,最後司機竟然隻收到8元!
在恒創的平台,就連單獨核算財務已經上市,有收入壓力的外賣平台,陸恒也定下了紅線,最多抽成20%。
外賣平台初期時為了賺更多,陸恒有一段時間還和商戶對賭,抽成一度達到了25%到30%。
後來恒創各種業務起來後,陸恒便開始讓利。
因為隻有讓商戶讓司機賺到錢,服務才能更好,抽的多,最後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尤其是外賣,商家肯定是想賺錢的,一筆20元的訂單,如果恒創要抽30%,意味著實際訂單商家隻用了14元製作食物。
這還沒算上配送費。
其實配送費商家也要出一部分,最後20元的訂單,可能最後真正用來製作食物的隻剩下10元。
而商家也想賺錢,他們要是賺2元,最後用戶花20元點外賣,其實本身是用8塊錢成本做的東西,商家會想方設法偷工減料。
使用各種廉價原材料,甚至為了食物味道使用各種添加劑,預製菜等等。
前世食物問題那麼大,陸恒覺得和各種平台抽成也有間接關係。
孟天培在互聯網業務上介紹沒花太多時間,因為賺的確實不多,比如共享打車才賺了50億左右。
這還是財務單獨核算,員工工資劃撥到打工軟件,要不然打車業務今年還是要虧本。
在市場開發初期,為了獲得用戶打造平台,運營成本會高不少。
孟天培還介紹了恒創線上業務的各種廣告費,會員費。
比如AI目前就在收會員費,一個月三十,全球用戶達到12億,不過也有服務器成本,最終能賺100億左右。
頭條、微訊、係統的廣告費用差不多加起來純賺400多億,超過大部分互聯網企業。
至於恒創係統,不管是手機係統還是電腦係統,目前都是免費使用,在華國大家都習慣免費了,不可能像微軟那樣,正版係統要賣一千元左右。
孟天培帶著激動的語氣最終宣布道:“所有業務盈利相加,我們恒創2012年實現總利潤達到億!”
這可不是營業額,而是孟天培扣除成本,算的直接利潤,稅收都已經提前扣除了!
當然隻有一項沒有扣除,那就是員工工資支出。
因為所有員工,目前都掛靠在一家公司,在財務上,到時候要直接從盈利撥款給發工資的公司。
陸恒很高興,去年年終總結,製定目標時,陸恒說目標賺1萬億!
高管們覺得壓力很大,還認為無法實現。
最終陸恒單獨列出來,陳誌烈也立了軍令狀,這才覺得應該可以實現8000億目標。
結果現在,直接超過3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