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期會保持至少30萬噸鋰、鋁、石墨、矽等等礦物的采購訂單,但我們也希望在海外進軍礦業,所以給出訂單的核心條件便是希望各大集團能幫助我們在海外發展礦業...。”
“當然了,我並不排斥各大集團入股。”陸恒說道。
還好有後麵這句,要不然各大集團心裡都有點不舒服,這是想著借雞生蛋,先用他們發展,後麵還要拋開他們?
不過讓他們入股,那就不一樣了,這是恒創集團想要擁有更大話語權,在海外和他們一起搞礦。
其實在座各大老總也意識到一些問題,就拿鐵礦舉例,當年是在這個上麵吃了大虧的。
05年、08年在鐵礦定價權上就吃了大虧。
全球鐵礦石市場主要由巴西的淡水河穀、澳州的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幾家大型礦業公司壟斷,他們主導了價格形成機製,華國采購需要和他們談判,但華國鋼鐵企業數量眾多,產業集中度又較低,缺乏統一的議價能力,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合力。
而華國又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度較高。
原本大家如果站在統一戰線,一起壓價,是可以拿到低一些的采購價格,可有些人拖後腿,導致最終底價都泄露出去,最後吃了大虧。
幾次提價第一次就漲71.5%,第二次又漲價65%。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大家雖然在一條船上,但並不是一條心。
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想要自己獲得更多利益,或者為了自己的發展,隻顧自己不顧全局。
這要是陸恒這個民企加入,在海外成立統一的集團,以恒創集團的采購訂單量,那足以影響大局。
陸恒事實上也是奔著這個來的,先用訂單和幾大集團保持合作,然後靠著他們在當地的一些關係,拿下一些礦產,再放出一部分利益,成立一個超級礦業集團。
根據陸恒自己的預估,等到恒創集團的地產、汽車等等產業發展起來,他自己一家集團需要的礦,就比得上全國進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需求。
要是再把飛船、太空電梯什麼的算進去,那份額更多!
有這麼大需求,他足以在整個產業當中,擁有巨大話語權。
甚至讓其他礦業集團都成為輔助。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恒創集團也隻是礦業裡麵的新丁,連相關人才都沒有。
至少需要好幾年發展時間。
隨著會議深入,眾礦業集團老總也知道陸恒的目的了,他想借助大家在海外的關係發展。
而他們的海外關係,其實也是靠著華國基建華國進口礦產,帶動當地發展建立起來的。
在最開始時,甚至援助、貸款很多給不發達國家,當時很多人網上罵,什麼國內都沒發展起來,怎麼還去援助海外?
等到多年後,隨著華國大軍艦停靠在某些不發達國家的港口,華國獲得大量資源利益,有些人才明白華國的長遠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