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空聽後一頓,低念了句佛號。
月無乃是前朝的一名武僧,出自嵩山少林,武功高強。
前朝微末之際,太祖攻至鄭州,因手下一運籌帷幄、軍政縱橫的謀士相助,一路大勝。
乾朝皇室司馬氏見勢不敵,給嵩山少林下了道表檄,命其寺中弟子拖住齊軍,以等援軍相助。
為保家國,少林方丈以大弟子月無為首領,帶領寺中百名弟子前去抗齊。
隻是再是武功高強,也難敵重兵鐵騎。
那百餘名僧人在登封城守了十幾日也未曾等來援軍,最終大敗。
太祖感其英勇,欲意招撫。
可月無和尚誓死不降,道了句“家國不在,安能苟活”後,便自儘而亡。
其他弟子見狀,也紛紛跟隨。
太祖痛惜,下令將其屍身帶回少林,好好安葬。
後來太祖在上京登基為帝,為表仁政,特寫了篇悼文,感念月無和尚及其子弟們的忠勇,字字誠懇,痛惜歎惋。
雖是敵人,卻值敬佩。
也是這篇悼文,令“月無”之名傳遍大齊。
凡是佛門子弟,無一不曾聽說過“月無”。
所以當汝空得知這本無名經書乃是月無所著後,十分驚訝。
畢竟月無戰死時尚不及而立,且未曾聽說他有書籍留於世間,柳姒手中這本又是從何而來?
像是知道他心中疑惑,柳姒解釋:“這本是當初太祖無意中得來的,乃是未完之作。一直藏在書閣之中,後來聖人賜予我,我便一直收著。”
見他遲疑,柳姒又道:“你若是不信可以往後翻翻,後半本並無一字。”
汝空依言往後翻閱,發現卻無一字。
柳姒:“你所求之道,便在其中。”
汝空將經書小心收好,朝她作揖:“多謝檀越。”
說罷轉身欲走,柳姒出言將他叫住:“等等。”
“我前幾日翻閱經書,見一句佛偈,似有不通,因此想問問師父,可能為我解惑?”
聞言,汝空腳步一止,轉身與她相視,沉默著示意她說。
柳姒也直直迎上他的目光,巧笑道:“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師父可曾聽過?”
或許隻有提及這些,汝空那琉璃般的雙眸才會有些許變化。
他正色:“百因皆有果,念善得善,思惡得惡,如是爾。”
“師父明白便好。”
柳姒斂眸抬步,看向廊外亭亭玉立的花木,聲音在這夜裡也聽起來飄忽不定:“靜檀表弟隨我身後一道去的昌鬆,可見過那萬豔坑?”
她岔開話題,自顧自說著:“三百多條性命,儘喪於突厥手中,他們欺殺大齊子民,十惡不赦,本該血債血償。隻痛恨國中出了奸惡,與其暗中勾結,我即便是有心也無力。
月無大師驍勇,可憾非我齊民;若是我大齊能有像大師那般忠義之輩,想來區區突厥也不足為懼。”
話畢,她望向汝空:“靜檀表弟,你說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