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在史正誌宴席上詞風又變,賦了一首《滿江紅》: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他的詞銳意太重,無時無刻,都在向彆人展露自己主戰的意願,可一遍遍一首首,終究是孤劍自鳴,無人應和。】
【江南的柳絮和梅雨時節,連綿不絕的斜風細雨,讓辛棄疾的閒愁更愁,唯有獨登高樓,憑欄北望。】
【於是辛棄疾在賞心亭寫下了《水龍吟》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
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大唐。
李白輕輕搖晃著手中的酒杯,眼神中閃爍著光芒:“此詞真乃神來之筆,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淒美而又深沉的畫卷。”
“這辛棄疾詞中藏著太多的情感與抱負,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杜甫眉頭緊鎖。
他能感受到對方對家國天下的憂思,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可看到山河破碎的自己,又何嘗不是?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哀歎一聲,若是朝廷早聽了辛棄疾的建議,重視軍備,南宋可能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被蒙古大軍壓的喘不過氣吧?
文天祥會這麼想是有根據的。
當初辛棄疾在滁州時,靠近前線,能源源不斷地獲取金國的情報。
他從繁雜的信息中獲知,金國君臣也沉溺在富貴享樂中,而在金國北方的蒙古族正在崛起。
這引起了辛棄疾的憂慮,他曾預言道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
金國在60年之內必定滅亡,而金國滅亡之後,南宋會麵臨更大的威脅。
當時是公元1173年,而金國恰好在60年之後的1234年滅亡。
金國滅亡之後,南宋才迎來了真正的滅國之敵
由此可見辛棄疾的戰略眼光之長遠。
隻可惜,南宋君臣沒有這樣的憂患意識。
……
【35歲,辛棄疾離開了滁州,回到建康,在軍隊中做了參議官。】
【每日清早,他換上戎裝,跟那些年輕的士兵一起訓練,思緒轉念間,就回到十年前的邊境。
那時候他還年少,快意恩仇,每天醒來,就是披甲上陣,籌劃如何戰勝敵人。
現在一覺醒來,隻有無限的惆悵,公務輕鬆,生活平淡,他仍覺得喘不過氣。】
【36歲,江西有一群茶商,糾結了幾千人**,朝廷派辛棄疾去平叛。
一個月後,叛軍被消滅,匪首把自己綁起來,向辛棄疾投降。周邊亂民聞風喪膽,就地解散。】
【辛棄疾還沒打夠,悻悻然收了兵,朝廷裡卻有人對他生了嫌隙。
一個這麼能打,而且有野心的北方人,會不會有一天也會**?】
【後來的一次巡查,辛棄疾經過一處古戰場,數十年前,金人和宋人曾在這裡以死相搏,血浸三尺。
今天的局麵比當年更糟,朝廷卻已經沒有再戰的勇氣,他想以死報國,卻沒有機會。】
【辛棄疾想起他在北方還有一個朋友,叫黨懷英,已經十幾年沒聯係過了。
他曾經那麼篤定的說自己會打回北方,收複那裡的土地。
現在回頭看,那隻是一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
在戰場中央,辛棄疾寫下一曲新詞: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在這之前,他已經寫下了:“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也寫過:“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但他最痛的詞始終會是這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山水可憐,百姓可憐,鬱鬱不得誌的人,更可憐。】
【再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辛棄疾查抄了地主的財產,沒收了地主的兵器,在長沙創立了一支軍隊,起名飛虎軍,修建營寨,日夜操練。】
【朝中大臣聽說此事,趁機做文章,告訴皇帝,辛棄疾**,並且把**的贓款用來供養自己的私人軍隊。
兵權,向來是皇帝最忌諱的事情,於是匆匆把辛棄疾安排到了江西救災。
而訓練好的飛虎軍,後來成了戰場上的一支勁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