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1 / 2)

《短視頻通古代,曆朝曆代集體淚目》全本免費閱讀

第35章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張安國在耿京的墳墓前被處決,辛棄疾坐在那裡一天一夜,不知道他想了什麼,又和黃泉下的老大哥傾訴了什麼。】

【宋國皇帝很賞識他,讓他來南方做官,辛棄疾答應了。】

【辛棄疾帶著一支部隊穿越國境線,從此留在了南宋。】

【那一年,他25歲,年富力強,世界遼闊的幾乎任他馳騁,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他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英雄,通過一場宿命的北伐,完成嶽飛和祖父的遺願。

辛棄疾本以為這是天注定,卻不知道這是他一輩子最傷神的玩笑。】

【入朝為官不久,從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同僚口中,辛棄疾學會了一個新詞——歸正人。

所謂“歸正人”,就是從北方淪陷地區回到宋國的遺民。】

【除了背負**之恨,他們還要忍受同胞的鄙視。】

【許多南方文人,認為他們既沒有勇氣反抗金國,也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極其低劣討厭。】

【人言可畏,於是朝廷不再允許“歸正人”擔任正式的官職,隻安排一些閒差。】

【曾經拋棄他們,讓他們失去家園的,是大宋朝廷。】

【現在厭棄他們,處處打壓提防的,也是大宋朝廷。】

【辛棄疾自然不去理會這種歪門邪說,一門心思做自己的事業。

他上書《美芹十論》《九議》,大聲疾呼戰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起初,新登基的皇帝也是鬥誌昂揚的,對恢複失地,光複中原很感興趣。

但很快,皇帝就發現北方的敵人是多麼凶猛,戰勝他們是多麼困難。

南宋官場已經被打怕了,嶽飛之死,讓主戰派紛紛沉默,隻剩下軟弱怯戰的人在朝堂叫囂。

加上宋朝立國以來,重文輕武的傳統,貶抑武將。

可以想象,一個滿腦子都是帶兵打仗的“歸正人”,在當時的官場中,是多麼的格格不入。

辛棄疾的身份,變得非常尷尬,不斷受到排擠,在臨安毫無立足之地。

終於,皇帝對他說:“你做事太急躁,去地方上曆練一番吧。”

辛棄疾環顧四周。

列位臣工,緘默不言,像是林立的石像,沒有溫度,也沒有情緒。

辛棄疾在這一刻理解了嶽飛的孤獨。

曾經嶽飛站在這裡,應該也是同樣寂寞的場景。

所有人都知道辛棄疾是把英雄寶劍,但是沒人敢用。

他的鋒芒太銳利,以至於其他人在他麵前都黯然無光,成為陪襯。

他的目的太明確,以至於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協,不懂得變通。】

【任何一個安逸的小團體,都不會歡迎這種攪局的異類。

無論過去的他多麼耀眼,多麼無畏。

於是,皇帝給辛棄疾的新工作,讓他去各地當滅火隊員,處理各種急事雜事。】

“哇呀呀呀!這群混賬,氣死俺張飛了!”

張飛抄著長矛,口吐芬芳。

太憋屈了。

憋屈得他恨不得現在就給南宋群臣捅出幾百個透明窟窿!

“這般人物,若是漢末,必是一員大將,可惜,生在那樣一個時代。”

劉備惋惜不已,人生最大的遺憾,無外乎空有才華抱負卻無法實現,辛棄疾生在那樣一個時代,確實令人惋惜。

趙雲、諸葛亮也搖頭哀歎,他都經曆過漢末那種亂世,自然知道朝堂的昏聵是何等的讓人窩火。

趙雲不禁在想,倘若自己生在南宋那樣軟弱的時代,恐怕也會同樣的會鬱鬱而終吧。

素有愛才美名的曹孟德看到此處,同樣大為惋惜。

“班超一樣的人物,卻沒有能駕馭他的君王,真讓人遺憾懊惱。”

【公元1168年,29歲的辛棄疾調任建康府通判,這是個閒散職務,終日除了遊從宴會,便是酬答唱和。

而辛棄疾的槊槍盔甲已經閒置生塵,但刀兵畫筆,一條通天的文路,正在眼前緩緩鋪開。

如同鯨魚入海化成了詞龍,要讓這靡靡南宋,且聽龍吟。】

【辛棄疾在趙彥端的壽宴上,寫下《水調歌頭》: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