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擁有雄心壯誌的皇帝,都在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國內的弊端,將其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蘇縣令自然也是如此。
可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為它難以被實現。
蘇縣令上位後,便試圖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他看來,這是不會受到阻撓的,因為朝堂上都是曾並肩作戰過的人。
然而事實卻出乎意料,明明政策都是利於民的,卻反而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官員,如此僵持了一個月,民間傳出的流言,也多是以反對為主。
可明明他做的都是利於民,利在千秋的事。
百姓看不懂,難道朝臣也看不懂嗎?
蘇縣令不理解,於是他又去找窩在國師府當鹹魚的唐譽了。
唐譽用茶水在桌上寫下一個字──利。
對大部分民智未開的百姓來說,哪怕蘇縣令把政策的好處都碾碎了告訴他們,他們也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非惠及子子孫孫虛無縹緲的未來,而對朝臣來說,這其中則是涉及到了很多利益。
哪怕他們曾滿腔熱血,可大部分的朝臣,背後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家族在的,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些政策的好處嗎?不是的,隻是不執行這種政策,對他們來說更有利而已。
人心易變,曾經萬眾一心的戰友,在未來卻未必是同一個陣營的。
而對大部分皇帝來說,對此也必須做出妥協來,這很正常,真正的理想國,是基本實現不了的,除非這個國家是帝王的一言堂。
蘇縣令並不是一個霸道的君主,他很善於傾聽彆人的意見,某些時候還顯得過於仁善,不過有些時候,他又顯得過於固執,周旋、拉攏、打壓……無論是用何種方法,他都堅持將自己的政策貫徹下去。
這自然便導致,他原本的好名聲有了變化。
蘇縣令並不在意這一點,就這麼兢兢業業乾到了老,上行下效,培養出的皇帝也是如此,於是第三任皇帝剛上任,苦不堪言的朝臣便選擇了另奉他主。
蘇縣令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不誇張的說,稱他為聖人也不為過,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聖人,他可以在當上皇帝後依舊一餐隻有兩道菜,衣服有補丁了補補接著穿,皇宮倒塌了也不去修,所有的銀錢都選擇了惠及百姓,可對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當官為的是名是利,而不是過得像個苦行僧。
第三任傀儡皇帝沒活多久便死了,第四任是個隱忍的,費儘心力奪得了皇位,但他吸取了教訓,不再貫徹蘇縣令的政令,畢竟誰不喜歡華服美衣,美人名器?
在第四任死後,第五任更是奢侈成性,導致第六任帝王繼位時國庫窮得老鼠都不光顧,一輩子都在兢兢業業充實國庫,結果第七任帶兵打仗給揮霍光了,不僅如此,因為征兵勞民傷財的緣故,被敵人偷襲了也無法做到及時抵擋,第八任苦苦堅持了十幾年,最終還是國破家亡。
此後又是數代王朝更迭,迎來了工業革命,再之後人口壓力下,眾人選擇了開發星係,有了數個子星。
到了這時,大部分工作都被機器人所取代,按理來說,人應該都能吃飽穿暖過得舒舒服服了,事實卻並非如此。
唐譽隨手扔了串葡萄到嘴裡:“先生覺得怎麼樣?”
“阿彌陀佛。”蘇縣令眉目慈悲,“多謝道友渡我。”
唐譽說:“我隻是幫了個小忙罷了。”
唐譽遇上蘇縣令所發生的一切,其實都是幻象,蘇縣令怨氣滔天,不肯離開,卻又死守著一絲希望,希望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做出不同的抉擇來,於是一遍遍重複著生前的景象,可所有人的行為模式都是有跡可循的,再來幾百遍,結果也是差不多的。
而隻有像唐譽這樣的外來者,才有可能改變。
未曾開智的百姓,永遠都看不懂這些陰謀詭計,唐譽覺得,這不能怪他們,但蘇縣令有怨,這也不難理解,雙方都不是極惡之人,可仇怨也不是能化解得了的。
唐譽覺得自己也不是居委會,便乾脆將蘇縣令帶上了另一條路。
時間輪轉,無論是古代現代還是星際,人性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平常道德有瑕疵之人,關鍵時刻也能成為英雄,平常一直都是好人的存在,也有可能在關鍵時刻選擇對‘惡’視而不見,蘇縣令親眼見證了這些,原本沉湎於過去仇恨的大腦,也逐漸變得清明。
要唐譽說,這純粹就是修佛惹的禍。
佛修走得都是揚善避惡的路,可人生來就有兩麵性,一味壓製總有爆發的一天,蘇縣令由百姓滋生的怨恨,與其說是因為當時的經曆,倒不如說那隻是一個導-火-索。
簡而言之就是,這位沒囚好心中的負-麵情緒,入魔了。
哪怕是發下弘願的地藏,也依然有心魔存在,畢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誓言太大了,且他度化的速度,甚至都跟不上惡人滋生的速度,這種情況下,地藏心態不崩都難。
哪怕是境界高深的大佛,偶爾也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這樣的人,真的值得他們出手相救嗎?
不過這跟唐譽沒什麼關係,他隻是神遊諸天萬界旅遊的而已,也管不了彆人信念是否動搖,對方也純粹是靠自己度過這一劫的,心境也更加圓滿。
兩人坐而論道,交流了一些修仙/佛經驗後,唐譽便提出了告辭,離開了這個世界,繼續神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