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燧發鳥銃(四)(1 / 2)

明末問鼎 東仙軒轅 4182 字 11個月前

火銃區內,一眾工匠和夥計主要集中在正房十幾間,少數人手在其餘各處忙碌。

劉山君買入屋內,隻見這裡的十幾間房子已經從裡麵被打通,形成好似後世廠房的存在,裡麵的工匠、夥計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勞作著。

按照劉山君給火器工坊製定下來的規定,這些工匠、夥計隻要製造的合格火器越多,便可以獲得更多的工錢,如果製造出來的火器質量有問題,不但要被扣錢,而且還要被重責,所以這些工匠打造火器動力很足,根本不要劉山君和馬一川在後麵督促著。

劉山君在馬一川的陪同下,在屋內逐一觀看著,二人先來到打造銃管的地方:隻見幾個工匠正在用一根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然後將坯料取出,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卷成一根鐵管。

同時這幾個工匠在包鐵的過程中,還不停的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大約一公分左右。這一步幾個工匠做的很熟練,一番動作下來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旁邊的幾人也是配合默契,可見這幾人的手藝都是不錯的,已經將這種工藝熟練掌握。

看到這裡,劉山君還記得以前曾看過的一份史料,上麵記載了一些明軍製造鳥銃的方法。

明代對彈道知識匱乏,其實此時就算是歐洲也是一樣,大家都對彈道沒有什麼認識。所以此時不管是大明還是歐洲人,都出奇一致的認為,火銃越長威力越大,致使火銃為了增加長度。

甚至發展到後世滿清時期出現的抬銃,銃管甚至長達兩米,必須要用專門的支架支撐著才能使用。

隨後劉山君看到打造鳥銃的下一步,那就是修整內膛。

剛剛做好的銃管還是粗胚,且芯體不直,膛內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

此時一般的鑽頭都采用墮子鋼,原本人工鑽銃管效率非常低下,在劉山君看來,這樣的生產效率低得令人發指。

而讓劉山君感到驚訝的是,此時的工匠並沒有將所有銃管送到河邊的水力鑽床去,而是隻送去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送到了外麵的廂房內。

“為何不都送去鑽銃管?”

馬一川則獻功一般的解釋起來,原來馬一川受到劉山君水力鑽床的啟發,將原本製作鳥銃的鑽台進行了改良,製成了十幾張采用畜力的簡易車床。

劉山君聞言非常吃驚,水力車床其實也是一個過渡的東西,畢竟造價高、技術過於複雜,自己也是沒辦法臨時想到的注意。

卻想不到,馬一川竟然觸類旁通,想到了彆的好辦法,於是便在馬一川的帶領下,來到了廂房。

所謂簡易車床就是一個放大的橫置手搖鑽,這個東西早在明初就已經存在,不過馬一川製作的這個車床是用畜力代替手搖。

這處廂房也如同正房一樣,裡麵的十幾間屋子都已經從內部打通,一個車床由一頭驢拉著,全都是用現有的鑽台改造的,所以馬一川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十幾張來。

原來工匠在銃管上鑽孔是靠著人工,一寸一寸的鑽,銃管也需要豎著鑽,費時費力,而且還非常容易鑽歪、鑽壞。

可是采用簡易車床後,銃管是橫向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架子上自行旋轉,鑽頭刀具水平進給,這樣鑽孔的效率比原來提高數倍。

再加上使用的是畜力,本就比人力更快、更好,原本要鑽一個月、二十多天才能鑽出一根的銃管,現在隻要五、六天時間,就可以鑽出一根內膛光滑的優質銃管。

“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