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麵觀測站受製於角度問題,最多就隻能確定彈頭落在了靶場區域範圍內,沒有跑到其它地方去。
至於具體命中了哪個位置……
那是無論如何都看不見的。
為了保證安全,靶場範圍本就劃得很大,隻有從空中才可以窺見全貌。
但出於安全考慮,顯然不可能在導彈下落的同時弄一架飛機在天上進行觀測。
不過,這就已經足夠了。
受製於角度問題,設置在隴原中部,用以觀測彈道數據的雷達站和光學站都無法看到命中那一刻的情況。
因此在最後時刻,留在閻良基地的所有人,都隻能等著靶場方麵通過語音報告情況。
每一秒,都顯得那樣漫長。
尤其在無線電中已經傳出彈頭觸地的巨響,但又沒聽到觀測員報告的那段時間裡。
雖然隻有不到兩秒鐘,卻像是過了一輩子那樣漫長。
以至於,在“確定命中靶場區域”的聲音落下之後,整個塔台中的氣氛先是瞬間凝固,仿佛連時間都停止了流逝。
緊接著,才是如同沸騰一般的歡呼。
儘管早在近半個世紀之前,X15技術驗證機就突破了5馬赫的分界線,正式把人類送入高超音速飛行俱樂部。
儘管十年之前,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的“冷”計劃已經把高超音速飛行體插在了5V28導彈上。
儘管十四個月之前,同樣使用氫氧燃料的X43A驗證飛行器甚至在大氣層內達到過9.8馬赫的驚人速度,可謂一騎絕塵……
儘管……
可無論如何,今天這場測試都表明,就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應用而言,華夏已經無可置疑地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這枚編號為GC-X的驗證彈並不隻是一個能夠耐受成百上千度高溫的空殼。
而是一件加入了完整製導和控製係統的真正武器。
雖然名字中也帶著“驗證”兩個字,但完成度顯然比這條路線上的所有前輩都高得多。
21世紀拉開大幕的六年之後,一路磕磕絆絆走來的華夏軍工業,終於在一個足以影響世界格局的技術上,站到了世界之巔。
多少人的夢想,多少人的執念。
都在這一刻化為了現實。
如果不是顧及到塔台內部的精密設備比較多,動作太大容易搞出問題的話,常浩南恐怕免不了要被舉起來往天上拋。
但就算是經過克製之後的程度,也讓位於人群最中間的常浩南有些遭不住。
好在,慶祝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前方觀測站很快發回來了新的消息。
“常院士,這是靶場方麵發過來的,彈藥在最後階段的飛行軌跡圖!”
歡呼慶祝的人群四下散開,偌大的塔台內重新歸於沉寂。
常浩南整了整有些發皺的衣服,重新來到控製台前。
閻良畢竟隻是個試飛基地,而不是專門的衛星發射中心。
前麵的大屏幕隻能顯示雷達氣象等特定信息,沒辦法把隨便一張圖片放上去。
因此,除了少數還要指揮41175號圖160降落的空管人員以外,現場的幾乎所有人都用最快速度圍到了常浩南身後。
隻為了看一眼屏幕上的畫麵。
電腦前麵的操作員已經在這個崗位上乾了快十年,但也沒見過今天這樣的陣仗。
握著鼠標的手心都在冒汗。
連續點歪了兩次之後,才把已經下載到桌麵上的文件給點開。
然後,就聽到身後傳來齊齊的一聲驚呼:
“喔~”
首先是彈頭觸地前的尾速,達到了2530m/s,相當於大約7.5倍音速。
不過,對於這個數字,經曆過一次試射的眾人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真正讓大家忍不住驚歎的,是下麵的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