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祖墳冒青煙(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7789 字 1個月前

第696章 祖墳冒青煙

大年初六,家裡的事情都處理完,無事一身輕的李建昆,背上行囊,獨自出發前往陝西。

由於年後小妹和老母親都會去首都,家人對他這麼快離家倒也沒什麼怨言,大哥大嫂理解他忙。至於李貴飛,剛得到心心念念的東西,正值心花怒放之際,天天琢磨著怎麼把兩家廠子做大做強,哪裡還顧得上他?

這家夥隻要不整出亂子,隨便他折騰,每年給兩家廠子貼錢李建昆都願意。

權當買他一個開心。

這趟列車上旅客格外稀少,很多座位都空著,李建昆買張臥鋪票純粹浪費,那小小的床鋪真不比一排三人位寬敞。

而且車廂老舊,臥鋪不帶包廂,過道兩側用鐵管子焊接出一乘乘的床鋪,每一架有三層床位,一床床算不上白的被褥鋪在上麵,如果拉遠視角看,像極了成排的麵包架。

李建昆閒來無事數了數,攏共四十八張床位。

他是車廂內唯一的旅客。

包場。

這年頭生活節奏很慢,春節期間如果不是有推脫不掉的急事,沒幾個人願意出遠門。再一個,從浙省前往關中這條線路,大抵上也不是熱門行程。

寥寥的旅客們,顯然在出行之前已經料到車上的座位有富餘,沒人會多花一倍的價錢去買張並不實用的臥鋪。

以至於乘務員經過這列車廂時,望向李建昆的眼神,很有些關愛智障的意味。

就挺操蛋的。

睡覺!

當李建昆躺在愈發冰冷的車廂內呼呼大睡的時候,繁華熱鬨的魔都,正在發生一件與他有直接關係的事。

JA區,吉祥裡石庫門弄堂。

這是一條有些年歲的老弄堂,事實上除了麵子工程的那麵石庫門略顯氣派外,裡麵的一切都是那麼老舊。

碎碎窪窪、許多地方有積水的石板路兩側,多半房子還是純木質結構,統一基調的絳紅色油漆剝落嚴重。

不少人家的煤爐子灶台設在屋外,一方麵是出於安全考慮,更主要的是這些清一色的兩層小木樓,空間都有限得緊,一個廚房的空間也足夠擺下一張床了。

“喏,這家。”

一行四人結伴而行,在一棟屋簷下有煤爐灶的小樓外停下,兩男兩女。

女的是原鐵娘子衛生用品廠的廠長張心梅,和財務的金科長。廠子現在已更名,院門兩側分彆掛著一塊牌匾,一書“鐵娘子通訊服務站”,一書“郵電銷售培訓服務中心”。

男的是“郵電通訊服務總公司”的新任總經理阮春德,和副總邵誌。

四人之所以在這新春佳節的時候,不陪著親朋好友,相約一起摸索到這裡,前兩者是受人所托,後二人是不敢怠慢。

阮春德和邵誌從現在是同事關係的張心梅處,得知此事後,非得跟過來。

在他倆看來,這是和華電的那位拉近關係的好機會。

傳呼機的業務依舊主要由他們公司負責,貨源實在緊俏,與他們競爭最大的是廣東地區,恨不得把華電的所有產量包圓,而且人家還近水樓台先得月。

他們這邊之前就斷貨過幾次,造成最早搞預售時繳納一百元的訂單名額,最高被炒到三百元轉售,這還是由於他們及時喊停,不支持轉賣的操作,否則會更高。

想要多拿到些貨源,不走走後門不行。

聽說南方和外麵做生意都這樣。事實上,內地的機關單位裡又何嘗不是呢?隻不過通常不是做買賣罷了。

四人喊過門後,小樓內頓時一陣躁動,樓上樓下的窗口處都有腦瓜探出來,不多時耳畔傳來腳踩在木板上發出的咚咚聲,吳家人對這四位不速之客顯然都很好奇,彙聚到一樓的堂屋中。

進屋後張心梅四下打量著,映入眼簾的全是些很陳舊的擺設,唯一的時髦物品是擺在堂屋條台上的一台木匣子收音機,用白絲布罩著。

吳家的條件比她想象中還清貧些,這也就是他們本地人,換作李先生親自過來,怕是要嚇一跳,總麵積不超過六十平方的空間內,竟然蝸居著七口人。

有沒有不在家的還不曉得。

“你們是?”吳家眾人打量著這四個金貴人,問話的是攙扶著一位老太太的中年男人,看模樣是家主無疑。

這四人絕對不是他家的親戚,卻大包小包的全不空手,拎得還都是人參酒、咖啡這類高檔禮品。

張心梅笑著搭話:“大哥,你家是有個孩子叫吳英雄對吧?”

“啊對,是我小兒子。”

“那就沒錯了。是這樣的,我們是受你小兒子的同學所托,過來看看家裡有沒有什麼困難。他本來想親自過來,但實在是個大忙人,希望伱們見個諒。”

吳父連連擺手,追問對方的具體身份,當聽見“李建昆”這個名字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這孩子他知道。

確實是小兒子的好同學好哥們,以前在北大念書時英雄就多有提及,這些年寄信回來也常會提到。

“來來,四位請坐。”

搞清楚來路,確認不是走錯門後,吳父趕忙邀請他們在堂屋的一張四方桌旁落座,吳家的女人們熱絡端來茶水。

張心梅作為代表,與陪坐在旁邊的吳父和老太太聊起來,對吳家的情況也逐漸有了個了解:

吳家攏共有八口人,一個老太太,家主兩口子,大兒子家三口人,未出嫁的二女兒,再就是在國外留學的吳英雄。

隻有一個人有正式工作,大兒子,頂他父親的班,在市第二軸承廠做鉗工。二女兒在市紡織十三廠做車間女工,臨時的。

大兒媳是浦東下鄉的人,想找個臨時工作都難,再加上吳家老太太和吳母身體都不太好,還有孩子要照料,家裡也確實需要個人。

吳家祖上是做小買賣的,吳父交班給大兒子後,自己平時去鄉下販些應季的水果到市裡來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