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招攬(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612 字 1個月前

第591章 招攬

李建昆度過了自進京求學後,回老家的最長一段日子。

東南沿海的冬天徹底過去,家門後李貴飛移栽的一顆歪脖子桃樹,綴滿粉紅色的小花。

陽光明媚的上午,李建勳執拗地將三人送到市火車站。

距離列車進站還有半個鐘,王山河和李雲裳就近去晃蕩,尋幾樣普通人家做不出的家鄉點心,說帶在路上吃。

李建昆和彪子坐在狹小的候車室的木頭排椅上,守著行李,臨彆前搭著話。

“海鹽可以去逛逛,權當開闊眼界,學那位屬實沒必要,我給你留的那兩本書多翻幾遍,比什麼都管用。”

“可人家確實乾出了成績啊,書上的東西畢竟是死的。”

“他的事跡我看過,說穿了,他管理工廠的那套,叫作‘激勵獎懲製度’,也就是說乾得好的員工予以獎勵,乾得差的進行處罰,這樣必然能提高職工積極性,提升生產效率,沒什麼玄乎的。”

李建昆望向彪子,頓了頓,道:“但想管理好一個企業,單靠獎懲製度行不通,會顯得太市儈,對職工的引導也不健康,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使職工產生歸屬感、使命感和集體榮譽感。那兩本書上都有。”

兄弟二人談論的話題,放眼整個80年代,也算一件大事。

嘉興海鹽,距離不太遠的一個地方。出現了一號人物,屬於最早進行國企改革,並乾出成績的人——步星生。

現在各方在大力號召,向此人學習,望海縣畢竟距離近,算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作為全縣先進的李建勳,得以獲得年後公費去海鹽襯衫總廠學習的機會。

後來有人做過統計,自建國以來,內部報紙上報道最多的人物,第一是雷同誌,第二是焦同誌,第三則是步星生。

可見影響力之大。

他出差不坐火車坐飛機——他隻是最小的股級乾部,按規矩是沒有這種待遇的;開訂貨會用出租車將客商從魔都直接接到海鹽,開工送襯衫給他們;跑到魔都打了全市的第三塊廣告牌。

前兩者是泥轟三洋和中華牙膏。

許多人將步星生比作蘇聯電影《夏伯陽》中的主角,一位作戰勇猛,但經常打罵下屬的將領。

步星生身上固然有些閃光點,可他的行為處事像極了一個暴發戶,沒有把心思放在夯實內部基礎和做長遠規劃上,倒是極為熱衷宣揚自己剛剛取得的小成績。

當然了,這事也不能全賴他,外部的高捧也是一方麵。

可謂捧殺。

一個窮困潦倒半輩子的人,陡然暴富,在一片恭維和巴結之中,很難做到不迷失。正如那些中了彩票大獎的人,往往不得善終。

龐大的“財富”,還需要平坦的“心地”,來托起它,讓它落地生根。

“其實你和他也有相似之處,我不是早奉勸過你嗎?”

李建昆拍拍彪子的膝蓋,語重心長道:“這麼說吧,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目標,是踏踏實實乾企業,還是往上爬?當一個企業家被政治的光環籠罩的時候,悲劇的影子也就躡足而至了。”

彪子細細咂摸著這番話,陷入深沉的思索。

——

入京之後,仿佛時間倒流,又要遭遇一次寒冬。

梁叔向李建昆彙報說,春節期間有個口罩男登門拜訪,拎來不少禮品,沒會到他人後,留下電話。

李建昆第一反應是林新甲,之前有安排他給陳春仙“送”錢,後麵又想起另一個人——這年頭的口罩賊拉醜,等於一塊紗布罩在臉上,沒有特殊情況,白送都沒人戴。

接過梁叔遞過來的紙條,上麵留的是一個首都號碼。

86+四個數字,很好辨認。

在四合院龜縮一天,適應了一下京城尚未散去的寒潮,隔日李建昆披上軍大衣,戴上抱耳棉帽,晃悠到燕園,本想把自己的姑娘拉出來,找個地方摟摟抱抱,借點溫暖。

不巧,新學期開學,作為大四學姐的沈紅衣頂著不少頭銜,忙裡忙外,騰不出空。

悻悻然離開燕園時,路過報亭,李建昆掏出梁叔給的紙條,用公用電話掛過去。

留電話的人正是李蓮傑。上次在華電工廠時,因為知道李蓮傑家住首都,李建昆告知過他自己在首都也有個住處,逢年過節前後一段時間,偶爾會在。

李蓮傑倒也沒有要緊事,隻是過年回家,想起來,登門拜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