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布局(下)(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041 字 1個月前

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李建昆自然不好說出來,他隻能找彆的由頭。

“無紡布技術,科院不是早有?一樣的道理,他們研發的光刻機成果,主要關在實驗室,很難落實到民用。”

他頓了頓,道:“我的意思是,咱們向9003所采購一台最新的光刻機,沿著這個基礎,吸納研究員、培養人才,學習研發,一個目標:趕超世界!

“當然,期間如果有成果,我也會及時孵化出商業價值。據我所知,9003所的二代光刻機,已經能造出一些大規模集成電路。”

值得一提的是,集成電路的製造,光刻機一直是最優解。

但當下這個年代,許多工廠還沒用上光刻機,原因在於他們生產的產品,其中涉及的集成電路,不夠複雜——

半導體載體上集成的晶體管數量不多。

像是生產收音機、錄音機和電視機的這些個工廠,他們主要還是采用蝕刻電路技術。

蝕刻法的劣勢很明顯,粗獷、籠統,殘品率高,無法應用於高精端的集成電路製作。

陳春仙咂舌道:“你懂得可真多啊。”

差一點超過他。

他卻不知道,憑借前世當鍵盤俠時,掌握的那點毛皮,等到他們真的開始研發光刻機時,李建昆說不定時不時還能來記“仙人撫頂”。

比如他知道,第四代光刻機,1986年由ASML率先推出,采用193nmArF激光光源。但在此後將近二十年時間裡,業界普遍認為193nm光刻無法延伸到65nm技術節點,因而157nm將成為主流技術,可是157nm光刻技術,又遭遇來自光刻機透鏡的巨大挑戰,始終不得突破。

等於說,光刻機技術幾乎停滯發展二十年。

直到2007年,ASML和台積電合作研發出浸沒式光刻機。技術細節肯定很複雜,但道理其實挺簡單——

將193nm的光波浸沒在液體中,它的等效波長縮短至134nm,一舉超越157nm的極限。

許多創意的來源,有時還真是靈光乍現。

假如到時候,他跟研究員說“把光投進水裡試試”,是不是有了研究方向?

李建昆莞爾一笑,“沒聽過一句話嗎?人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想乾這行道,豈能不做番功課?”

陳春仙躊躇著說:“9003所會不會賣哦。”

“你老陳同誌是誰?上麵發話要大力鼓勵和支持的對象,彆人不行,你一準成。”李建昆提起鐵絲罩暖水壺,給大佬蓄上水。

陳春仙沒好氣剮他一眼道:“你丫心眼忒大,我跟你講,研發光刻機這種高精大型設備,本身就是個無底洞!再一個,吸納勞什子研究員?幾個懂行?都得從頭摸索、培養!到時絕對花錢如流水,你能撐住嗎?”

集國家之力在乾的活,你非得自個單乾,如此想不開……

“放心吧,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不會少你研發資金。”

話雖這樣說,但李建昆心頭要說沒點壓力,那也是假的。

光刻機極其複雜,一台高端光刻機涉及到十萬多個零部件,需要工廠造吧?所幸咱們現在有個薄弱基礎。問題是,隨著上麵放棄光刻機研發,配套的工廠或實驗室,隻怕都得停擺或轉行。

想要保證光刻機的研發持續不斷,那麼他必須確保這些工廠或實驗室,不“死”,還得繼續往前發展。

或是資助,或者想辦法吸納。

都需要錢啊!

難以想象的資金。

而且,他想乾的還不僅僅是一個光刻機,光刻機隻是基礎生產資料。他想要的是整合芯片的全產業鏈……

在沒有產生效益之前,毫無疑問,一頭洪荒吞金獸啊!

李建昆忽地發覺,自個窮得叮當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