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這小子怕不是被仙人摸過腦殼(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423 字 1個月前

“比起港城經驗,東德的這種社會合作的房地產發展模式,無疑更適合我們啊。”

“話是這樣說,但正如小李所言,生搬硬套還是不成,咱們的人民現在畢竟太窮。”

“我覺得可以分為兩部分,齊頭並進。一,開放這種模式,讓有閒錢的人自個用宅基地或買地建房,錢不是那麼充裕的人,成立合作社,集資建房。二,實在沒錢的人,政府下場建廉租房,支付租金就能有個家,未必一定要買房嘛。”

“小李,東德那邊的住房體製,是不是也有‘租房為主、購房為輔’的特征?”

要不說是泰鬥呢,給他一個點,他能帶出一個麵。

李建昆微微頷首,“據我了解,是這樣的,六成居民都在租房住。”

陳岱蓀發言道:“還有一個特征,建昆剛才也提到過,弱化了房地產與金融體係的聯係。這很關鍵。老百姓不必再像港城那樣,人均背負幾十年的房貸,同時從根源上杜絕了房產紅利流向少數人手中的可能。”

此處該有掌聲。

透了!

該說不說,李建昆心頭都隱隱有股激動。

經濟學大佬們通透之後,如果咱們的房地產模式以後變個樣,大頭類似東德,那麼他這隻蝴蝶,可謂扇起了一場颶風。

會變得更差嗎?

他認為不會。德意誌後來不一樣是歐盟的扛把子?

壓榨地產、預征稅賦的經濟,終究是一時痛快,空中樓閣。

想要複興崛起,再現輝煌,傲立於世界之巔,還得靠技術活……以李建昆這個過來人的眼光來看,唯有憑借製造業。

英國率先工業革命,所以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大美麗國窩在背後當債主,努力發展製造業,玩命地造造造,二戰結束時,他們的製造業份額占據全球的30%以上,而英國跌落到十幾。

所以這個靠移民建成、區區兩百年曆史的國家,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李建昆有個比較偏執的觀念:掌握製造業,便掌握了全世界。

甭管日後科技和金融如何發展,變得多麼發達。放棄製造業,悶頭紮進來錢更快的科技和金融領域,都是極其愚蠢的表現。

因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財富,說穿了,皆源於一點——人口紅利。

而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他們需要工作機會,他們大多玩不轉金融,他們可以不使用高科技,但他們離不開衣食住行。

沒有製造業的國家,財富必然隻掌握在少數人裡。

這些人呢,對於他們來說,通常是無國界限製的,哪裡好奔哪裡去。

等他們一潤,這個國家還剩下啥?

有些東西是可以預見的,比如製造業大國的崛起,比如純資本世界的敗落。

當然了,這有一個過程,生活在這個曆史區間內的人們……比如我們,還是挺遭罪的。

所以李建昆在論文裡清晰明了地提到幾個資本陷阱,目的就是讓咱的國、咱的人民,在這個階段,少遭點罪。

這不,對房地產模式的討論,暫告一段落後,大佬們立馬把關注點落在這上麵。

他們最為關注的,還是美元潮汐。

眾所周知,中美現在處於蜜月期。美資和美企,逐漸進入國門,有些工廠都建成了,比如可口可樂。

許多後來的人可能不知道,當你走進超市,想買瓶飲料,一掃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什麼百事可樂、雪碧、美汁源、芬達、醒目、酷兒、雀巢……

當你以為你有很多選擇空間,可以嘗到各個公司的產品時,不好意思兄die,他們全是可口可樂的。

類似的美企還有很多,他們是如何實現稱霸行業,讓你除了他們,幾乎沒有選擇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元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