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姑奶奶你彆血口噴人(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6916 字 1個月前

十二月下旬。

各大報紙都在報道三中全會的消息,然而人報,卻在頭版上,刊登了一篇名為《論住房問題與自建房的合理性》的文章。

署名:北大經濟係學生。

這個名頭,源自胡繼偉和陳岱蓀的一番電話溝通。

胡繼偉想要一個權威署名,陳岱蓀給不了,合計之後,乾脆用這個。

文章一見報,引發軒然大波。

全會通過好些個重要議題,但具體要怎麼走,人民群眾尚處於兩眼一抹黑的狀態。

誒!

就在這時,房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行一步。

成為大家廣泛討論的話題。

燕園三角地裡,不僅原刊報紙早已張貼著,周圍還貼滿了就此事展開的……聲援文章。

少有兩張充斥質疑的論調,往往剛貼上去,就被人炮轟得一無是處。

幾乎所有學生都與有榮焉。

這可是他們北大的功績!

燕園中,竟有學生以一己之力,或將改變這個國家解決住房問題的進程!

恐怖如斯!

沒錯,不僅學生們這樣想,民眾們也一樣,一時間無數目光聚焦於北大經濟係。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如果這件事早幾個月發生,那麼1978年,報考北大經濟係的考生,隻怕要翻出百倍!

但這個嚇死人不償命的殊榮,某人是絕不敢認領的。

他心裡很有B數,他算個der啊。

沒有上麵推動,這篇文章屁都不是。

一切照舊,管他外麵風雲詭譎。

李建昆不知道的是,如果他沒有做這件事,一年後,1981年1月,有個叫蘇興的經濟學家,回到《紅旗》雜誌擔任經濟部主任,也會發表一篇文章:

《怎樣使住宅問題解決得快些》。

內容跟他大差不差,同樣是從馬克思經濟學中找的依據。

得出的觀點,不能說一毛一樣,簡直無二。

瞧,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

但該說不說,李建昆同誌,確實以一根導火索,點燃了我國房改的進程,比前世快一整年。

所以許多東西也變了。

在這個節骨眼上,正好大方針不缺,但上上下下其實都挺迷茫,不知該從哪裡著手。

謔!

房改的理論困境,轟然破除!

能乾的事這不就來了?

上麵立馬啟動程序,生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般,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房改一下進入序章。

-----------------

燕園裡波濤席卷。

你猜怎麼著?

還真不缺聰明人。

北大經濟係學生現在是有不少人,但多半都是今秋剛入校的新生,他們有這能耐?

排除他們後,那就好定位多了。

老生的名字一張紙就能列出來,還有四頭熊貓呢!是了,高考恢複後的第一批,四個研究生!

皆是各省狀元!

如果計算概率的話,你說誰的“嫌疑”最大?

這幾天,老有人來307寢室閒逛,美其名曰聯絡感情,實則就是刺探軍情。

李建昆沒事人樣,死忍了一個禮拜,今兒在報紙上看到計劃啟動大規模房改試點的新聞後,喜上眉梢,立馬遁走。

顛了!

直奔東升街道辦事處。

“咚咚!”

主任辦公室,房門沒關。

李建昆屁顛屁顛走進,笑嗬嗬道:“周主任,我又來了,聽說有好消息?”

周慧芳笑罵,“還不是你們北大搞……誒?小李,你不是就學經濟的?該不會是你吧!”

“怎麼可能!我哪有這本事。”

李建昆瞪著眼睛,湊近過去,彎腰,神秘兮兮道:“主任,實不相瞞,其實我知道是誰,但那家夥死不承認,也是沒轍。”

“誰啊?”

姑奶奶就愛聽這些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