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張蒼,明顯缺乏鍛煉,各方麵能力都很弱。可就一點好,待人老實,微略正直,心眼好。
這種人,不會苛待百姓,也不會背棄他。
張蒼想了許久,“太子說的確實是事實。可是之所以富有沒有能讓民眾知道禮儀,明白廉恥,是因為民眾沒有意識到,禮是什麼。”
扶蘇麵露喜色,“禦史你所說的禮儀,該不會還是當初周天子時期的禮吧?”
如果張蒼腦子裡還是孔子這一套,又或者是楚漢道家那一套,在扶蘇這裡都過不了關,更彆說在朝堂上能掀起風浪來。
扶蘇要救的是秦國,穩固的是秦朝的統治。
目前為止,除了他錨定的儒家思想和荀子學說,其他學說和思想,根本沒辦法套在秦國上。
張蒼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曾經師從荀子。先師荀卿告訴我,治國之道的核心在於隆禮。”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禮為依據,否則就無法完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小到做人,大到治國,沒有禮,都是不成的。這一點,在待人接物的做人方麵是最適用的。”
“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凡是使用感情、意誌、思慮的時候,遵循禮就事事通達,不遵循禮就悖亂散漫;”
“凡是吃飯、穿衣、居住、行為方麵,遵從禮就和諧而有節奏,不遵從禮就犯忌而生病;”
“在容貌、態度、進退、走路方麵,遵循禮就會溫文爾雅,不遵循禮就會倨傲邪僻,像世人一樣粗野。”
“這些待人接物的事情看起來很細小,可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民眾在日常中講禮儀,日積月累,由己推人,講和不講理,講情不講利,百姓才能長久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先師認為,人不遵循禮就不能生存,做事不遵循禮就不能成功,國家不遵循禮就不得安寧。”
(其實這個禮就是現代的人情世故。感覺已經被人濫用,成為了貶義化的詞。)
張蒼又道,“先師雖然認為,人性本惡,可是始終堅持用禮治國。”
扶蘇便問:“名為以禮治國,實際上還是說以德治國吧?沒想到經曆了百年的戰爭,儒家言論始終是這麼飄渺無邊。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荀卿,也還是這麼不切實際。”
張蒼聽到這個,心頭一股火竄起來,就差當場鼻孔出氣。
“太子,儒家的核心就是禮。按照太子的言論,如果一個事物真的沒有用,就會被世人淘汰。”
“如果儒家沒有內核,自然也不會存活到今天。可反而在世風日下的今日,儒家和墨門成為了當世顯學。”
“先師之所以會認為要用禮儀來治理國家,這是因為先師對禮的起源與世人對禮的起源認知不一樣。”
“先師曾經問: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人生來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麼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沒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沒有個標準限度,就不能不發生爭奪;一發生爭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
“古代的聖王厭惡那禍亂,所以製定了禮義來確定人們的名分,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於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欲望兩者在互相製約中增長。這就是禮的起源。”
扶蘇笑了,他終於聽到了點有意思的東西。
不過,這有什麼用。這秦法再這麼發展下去肯定是不行。而天下人人心混亂,沒有統一的思想,大一統觀念也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光是提出禮來,有什麼用處。
“那按照荀卿的說法,禮本來是可以治世經國的。都是因為君王不懂得使用?”
扶蘇一想到宋襄公,那是渾身發涼。
張蒼俯下身子,“不。太子。您錯了。”
(思想這一塊,寫起來真的好麻煩。難怪曆史上的帝王將相治人心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