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謬誤 (求打賞訂閱支持!)(1 / 2)

扶蘇忍不住問,“照你的意思,人滿足了吃喝的欲望,隨後就會去自覺追求禮?”

“那要是這麼說,天下最富有的國家,一定是最好禮儀的。”

張蒼豎起耳朵聽著,頓時感覺眼前一片綠茫茫。

太子的思維轉的太快了。但是聽起來給人的感覺都是對的。

扶蘇望著張蒼,這個小白臉,一天天的一點本事都拿不出來,不知道養著他有什麼用處。

“而你還認為,人通曉了禮儀,就能夠各安其位。照你的道理,當大家都明白了禮儀,國就可以安定下來了?”

“可是你的觀點不僅和現實不符合,自身也有矛盾。”

扶蘇想乾點思想統一上的事情,他想用張蒼試試看,能不能行。

張蒼是荀卿的弟子。荀況曾經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但是荀況是個主張量力而行的人,他的觀點比較實際。

他堅持人性本惡,需要禮儀教化。這和秦國的治國理念剛好是契合的。

所以他的學說,在秦國的士人和秦吏之中非常受歡迎。

但是在本質上,荀卿其實是尋求了一種介於禮和法之間的手段,主張用內聖外王的方式治理民眾。

法律懲罰和道德教化,兩個本來就應該並駕齊驅,雙管齊下。

但是從秦國的狀況來看,已經完全走上了偏離的軌道。秦國為了走高速路,發展耕戰體係,隻顧眼前的現實效益,根本不顧其他的。

短期內,嚴刑峻法肯定有效果。

但是時間一久,秦國人就慢慢的價值觀導向變了。

法律成了他們心中的底線。

慢慢的人們就開始這麼想,“反正這麼做不犯法,有什麼不可以做的?”

時間一久,群眾的道德就開始朝著法律這個最後的底線上滑落下來。

反而導致違法犯罪數量激增。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法律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道德下滑,這是道德最後一層底線。法律和道德的出現,都是為了組織人群中惡的一麵增長擴大。

獨立個體的人,本身就有惡與善兩麵性。

一旦政策導向,政策落實出了問題,就會使得群體的惡被不斷放大。違法犯罪的人越來越多,“壞人”的群體日漸壯大,犯罪也變得好像就是那麼一回事,不是什麼值得羞恥的。

人們內心的羞恥已經沒有了,這反而衝擊社會秩序。

物極必反,照秦國這種嚴刑峻法,根本就是濫用法律。

日子久了,法律就會成為很輕賤的東西。

因為法律已經不保障他們的利益了,反而成為了剝削他們的手段。

張蒼預感的沒有錯,扶蘇確實有要重用他乾點大事的意思。

不過這個大事,對秦國而言太大了,會遭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扶蘇想看看張蒼,他到底有沒有這個能力幫助他完成這件事。

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很多時候也是時勢成就的。有些人未必真的能夠幫助扶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