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8 罷相“疑雲”(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5818 字 12個月前

<divcss="">

在秉政的五年多時間裡,憑著滿腔的熱忱與忠心,範仲淹對帝國進行了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麵的改革。

當然,本質而言,範仲淹的種種政策措施,隻是改良,隻是匡正大漢帝國這艘巨輪航行過程中的偏向與謬誤,而對帝國一些深層次的、根本的問題,卻往往顯得無力。

尤其是在涉及製度問題的時候,就更顯困難,朝裡朝外,會有無窮的麻煩與阻力,向他侵逼而來。同時,作為大漢帝國時代的精英官僚,範仲淹本身又是一個極其忠實的維護者、與鞏固者,這也從根子上注定了他的掙紮。

事情做了很多,動作大大小小,但成效如何,隻能說難孚眾意。

但凡改革,本質上還是對資源的重新分配,而這注定會侵犯到帝國那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食利階層的既得利益。而這,注定是會引來敵對與反抗的。

事實上,範仲淹在秉政之後,提出的改弊革弊理念以及一係列具體政策措施,比之世祖、太宗乃至世宗時期的各項改革,不論是範圍還是力度,都要弱上許多,在很多畛域甚至隻是隔靴搔癢。

隻不過,落實執行的難度,與遭遇的反對攻訐,也同樣超乎想象。因此,在治國秉政日益艱難的日子裡,範仲淹也時常思考一件事情,為何他提倡的東西,諸如吏治、法治、商法、鹽務、土地、稅務等方麵的改革措施,都隻是鞏固延續祖宗之成法,結果卻是群情反對,舉步維艱。

要知道,範仲淹的治國思想與理念,堪稱集世祖、太宗、世宗三朝之精華,他所推動的諸多政策措施,絕沒有超脫既往三朝眾多的改革的範疇,在影響與力度上,更難與之相提並論,哪怕是以謹慎、保守著稱的世宗皇帝,都有不少突破性的創新。

比之他們,範仲淹乾的事情,實無多少新意可言,很多政策,都隻是老調重談,甚至於,就是照搬祖宗之政。然而就是這樣,也往往事與願違。

於是,範仲淹秉政期間,大漢帝國朝堂上出現了最怪誕的一幕。“範黨”高舉“祖製”,欲匡扶帝國為政之失,改興除弊,而“保守黨”們,則同樣高擎“宗法”,進行批判攻訐,勢必要維護朝綱正統,祖宗成製。

而雙方,都能在“三皇”之治中找到準確的、有力的法理依據,甚至於,都能從帝國卷帙浩繁的檔案之中,找到舊日的詔文

雖然,自世祖、太宗、康宗到世宗這四朝,有很多政策理念都是一以貫之,具備極強的延續性。但後繼之君,在前代帝王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完善改製,也是平常且頻繁的事,尤其在太宗時期。

以宗法駁祖製,這一套被帝國的權貴們玩得極溜,而每一場風波與爭論,伴隨著的,卻是權力、地位與利益之爭。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有百年沉澱的大漢帝國,不管爭得如何頭破血流,都還沒有人膽敢打破既有之政治規則,權貴之間,基本的體麵都還保留著,鬥爭都留有餘地,處於一種理性、平衡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也已保持幾十年了,便鬥爭激烈如康宗朝時,都是如此,這樣近似於潛規則的約束,對帝***政的穩定性來說,顯然是具備極大積極意義的。

需要提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四十多年後的正統朝,朝野上下,不論是貴族官僚,還是文臣詞客,他們對於太宗皇帝的評價,是越來越高的。

在文臣史官們的春秋之筆下,太宗皇帝劉暘的地位與曆史評價,是呈逐漸上升的態勢,到正統朝時,幾與世祖皇帝相當了。

在世祖皇帝那輝煌功績與成就加持的身軀上,是難免斑斑劣跡,但即便史筆如刀,也不是大漢帝國的這些文()

臣史官們,能夠黑得動的。

於是,他們能想到減輕世祖皇帝“神聖性”的,便是另外樹立一尊新神,而論德、論望、論功績,太宗皇帝劉暘便被選中了。

當然,太宗皇帝也是當之無愧,他對大漢帝國的意義,是要放到曆史高度來談的。如果說世祖皇帝是帝國真正的奠基者,那麼太宗皇帝的作用便是夯實築基,正是有他在位期間不懈的匡政明法、改興除弊,方有“雍熙之治”,方使大漢能夠以一個強盛而平穩的姿態,走過帝國百年。

上承開寶,下啟建隆。這便是曆代帝國史家名臣們,總結而出對太宗皇帝的評價,並且在建隆時代也逐漸遠去的正統朝,太宗皇帝在臣民主要指帝國的權貴們的心目中,帝國日益高企。

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隻有一個,除了太宗皇帝,他們沒法再找出一人,來與世祖皇帝“打擂台”。

而對範仲淹來說,小到禁止官僚乘轎,中到鹽鐵整頓、茶糖專營,大到土地清丈,沒有一件事能順順利利辦下來的。

尤其是後者,進入正統時代後,帝國的土地兼並情況,又不可遏製地向前加快步伐了,伴隨著的,卻是地稅的逐年減少,是相應稅製措施的貽怠與失時、失效。

為此,在正統八年的時候,範仲淹正式啟動了,再一次對全國田畝數量的清丈。此一道政令,在朝廷內部都爭議頗多,到了地方更是沸反盈天。

為此事,無數功臣勳貴、官僚大臣跑到皇帝劉維箴那裡訴苦,不過,最終還是在範仲淹的堅持下,推進了。為此,範仲淹雖然自朝中簡拔了大量朝官、清流,前往各道州進行監督巡視,但效果顯然不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