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舌尖上的中國》大方向以後,秦明代表新聞紀錄電影廠,向方言、夏偃、謝非等人,介紹紀錄片團隊班底,以及導演人選。
導演並不來自廠裡,而是請的外援。
北電教授,司徒釗敦,華夏紀錄片大師!
“紀錄片主張客觀記錄,主張‘挑等搶’。”
“反對人為乾預,強調客觀事實……”
司徒釗敦講起拍攝構思,“但《舌尖上的中國》,跟以往講述曆史、揭秘自然的紀錄片很不一樣,主題觸及了人類最根本、最共同的本能,那就是‘吃’,這可非常有主觀性。”
眾人議論紛紛,夏偃笑著看向方言:
“小方,你怎麼看?”
“就像司徒老師說的,吃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有的人喜歡吃甜豆腐腦,有的人喜歡吃鹹豆腐腦,所以我覺得,不能用以往紀錄片的客觀、公正的視角來拍《舌尖上的中國》。”
“完全可以在廣泛取材的基礎上,用新奇的視角展示不同美食的製作手法。”
方言環顧四周,語出驚人。
《舌尖上的中國》要采用大量的主觀性鏡頭,而且在剪輯手法上,也不要拘泥於一時一地的固定模式,大膽玩跨越時空的蒙太奇。
比如,展現不同地域的主食文化。
前腳是薄而筋道的豫南酸湯麵片,後腳就是芳香四溢的岐山臊子麵。
上秒是黏稠可口的甬城年糕,下秒就是熱氣騰騰的東北餃子。
石方雨、謝非等人邊聽,邊思考。
“《舌尖上的中國》如果真的這麼拍,就不僅僅隻是部美食紀錄片了!”
司徒釗敦拍手叫絕,語氣裡透著激動。
方言注意到他炙熱的目光,心裡很清楚。
《舌尖上的中國》裡展現出的理念,將會給國內整個紀錄片帶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就像現在,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驚訝。
原來紀錄片還可以這麼拍?!
“偉人說得沒錯,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夏偃不無感慨道。
石方雨、鐘惦斐、謝非、汪羊等人也是交口稱讚,好評如潮。
畢竟,能站在這裡的都是電影界的大拿。
隻要稍加想象這畫麵,就能感受到按方言的意思拍出來的紀錄片,有多麼的出彩!
於是乎,沒有任何的反對意見,又確立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剪輯的方式。
而後,越聊越投入,越來越深入,一直聊到了配音和配樂,就像澆在菜上的靈魂之汁,出色的配音配樂就是在給紀錄片注入靈魂。
“配樂作曲方麵……”
秦明推薦了王禮平,曾經是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作曲,知根知底,能力出眾。
方言感覺這個名字怎麼這麼耳熟。
《紅樓夢》的配樂好像出自這位之手?
“要不讓穀健芬同誌也試試?”
司徒釗敦提議道。
這位也是重量級!
方言也推薦了一個人,趙紀平,《紅高粱》、《黃土地》、《霸王彆姬》都是他配的樂。
“我看這樣吧。”
夏偃和石方雨互看一眼,一錘定音,公平競爭,擇優錄用。
而相比於配樂上的分歧,在配音上卻幾乎沒有異議,一致認可方言提出的人選。
趙中祥!
自從他配音的《動物世界》登陸電視熒幕,立刻就成了中央台的招牌節目。
特彆是那一句,“春天來了,萬物複蘇,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
“先這麼定下來。”
石方雨感覺有了方言的參謀,思路大開,愁眉舒展,臉上露出久違的笑臉。
司徒釗敦隨後提議,膠片拍攝成本昂貴,不如從方老師的《舌尖上的中國》裡,截取一篇散文,或者節選一個橋段,試拍個樣片。
然後召開座談會,觀看點評,指出其中的問題和不足,加以改進,再進行正式開拍。
眾人討論了會兒,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方老師,知道您工作繁忙,還得創作,但接下來的拍攝,還要請您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