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師,有您的信件!”
小胡推著二八大杠,站在老槐樹下。
不一會兒,方言從院裡走出來,看到他一身墨綠色的郵遞員製服,露出微笑道:
“胡師傅退休了?”
“嗯,年後我頂的班。”
小胡語氣裡透著感激,“這都多虧了方老師,看完您的,我才能想通,謝謝您!”
“你自己能想通就好。”
方言接過了他遞來的一摞信。
小胡眼裡充滿期待,“等《那山那人那狗》出了單行本,我一定買兩本給我和我爸,到時候您能不能給我們簽個名?”
“當然沒問題。”
方言答應下來,然後和他揮手道彆。
回到屋裡,一封一封地拆開看。
信的內容,簡直是五花八門。
有的質問自己,明明叫《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文章裡沒有自己家鄉的美食。
有的是因為各種原因而留在異鄉的知青,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沒有流口水,而是流眼淚,故鄉的味道已經很多年沒嘗到。
家鄉的美食,其實就是一種鄉愁。
也有的,是全國各地國營飯店的邀請函。
對他的敬稱,除了“方老師”以外,還有“美食家”、“大吃家”、“美食品鑒家”……
不過可惜,沒有看到“食神”的稱呼。
雖然稱呼大不一樣,但目的基本相同,請他到當地吃飯,車馬、住宿費這些統統全包。
隻有一個小小的條件,就是給他們本地的美食,或者就餐的餐館,寫一個美食散文。
水平跟《舌尖上的中國》差不多就好。
方言萬萬沒想到,在80年代初,還可以當一個美食探店“博主”?真的是蓋了帽兒了!
自己這算不算是美食探店的至聖先師?
就在浮想聯翩的時候,屋外傳來聲音:
“哥!哥!”
方燕拿著《燕京文學》,一路狂奔,跑到哥哥的麵前,“你瞞我,瞞得好苦啊。”
“瞞你什麼了?”
方言放下信封。
“你竟然一個人吃了這麼多好吃的!”
方燕委屈巴巴,“怎麼也不帶我一個?”
“我吃是為了創作,尋找靈感,你以為誰都跟你這個小饞貓似的,整天都惦記著吃。”
方言輕輕地彈了下她的額頭。
方燕抱住他的手臂,“哥,你能不能帶我去吃頓好吃的?”邊搖晃,邊撒嬌,“求你了,哥,《舌尖上的中國》,看得快把我饞死了。”
方言笑而不語,靜靜看著。
方燕眼巴巴望著,“小雅姐說我現在的成績,考上117中沒問題,隻要再進步一丟丟,衝刺到2中不是夢!我現在每天都很認真複習,特彆需要好吃的來補充營養,補補腦子!”
“彆貧嘴了,可以帶伱去吃好吃的。”
小妹這些天的努力,方言看在眼裡。
“哥,你最好了!”
方燕眼裡冒出“bulingbuling”的光。
…………
兩人趁著休息日,中午出去搓一頓。
結果沒料到,跟自己抱著同樣想法的不再少數,四九城的飯莊,基本上人滿為患。
這種爆滿的場景,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發表之後,不隻是《文藝報》、《文學報》等報紙加以評論,燕京各區的館辦報紙更是推出了關於美食的專欄。
西城的《蒲公英》、東城的《鐘鼓樓》,朝陽的《芳草地》,海澱的《楓葉》,彼此非常默契,隻轉載《舌尖上的中國》裡提及它們這一帶美食的散文,同時補充了文章裡沒有的。
一下子,燕京就出現了類似“淄博燒烤”的火爆場麵,全聚德這些老字號就不必說了。
就連八大樓裡幾個剛剛複業的餐館,也是一個空位也沒有,所有人無不感激一個人。
那就是方老師!
然而他本人此時正在四處找館子,常去的都滿座了,簡直是“作繭自縛”。
好在理發的時候,從靖大爺那裡知道,他有個老主顧開了家地道的牛肚店。
蒼蠅館子,由劉大爺一家經營著。
因為念及跟靖大爺的交情,直接在後廚搞了個VIP座位,方言跟著靖大爺沾過幾回光,也就慢慢跟劉大爺熟絡起來。
“方老師!!”
“您這生意瞧著紅火啊。”
“托您的福,托您的福。”
劉大爺說多虧了《舌尖上的中國》提到他們“爆肚劉”,現在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
方言問:“那還有座兒嘛?”
“換彆人沒有,您和老靖就有!”
劉大爺把他們引向後廚的專座。
穿過過道,就聽到一桌的食客聊了起來。
“爆肚兒分為蔥爆、油爆、湯爆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