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蘇連的技術!(1 / 2)

蘇連之所以能夠成為紅色帝國,甚至是超級帝國,並不是沒有人才,相反太多太多人才,則是蘇連的環境給限製住了。

除此之外,蘇連是畸形發展,除了偏向軍工,重工業外,其他方麵幾乎都放棄了。

但是。

蘇連的半導體,在曆史上,一度領先世界。

1947年,蘇連還沒有人收聽西方電台,但莫斯可動力學院的肄業生巴希爾.拉梅耶夫喜歡聽Y國廣播公司的廣播。

有一次,節目裡反複播報M國1945年底硏製出第一台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的消息。

靈光一閃的拉梅耶夫帶著這個想法,立刻找到了蘇連科學院通訊院士伊薩克.布魯克,並在1948年5月成為科學院動力硏究所電氣係統實驗室的工程設計師。

他和布魯克很快便拿出了編程計算機的設計圖。

那個時代的計算機和現在不太一樣。

“埃尼阿克”重27噸,含有17468根電子管,每周都要燒壞兩三根,導致計算機停止運行。有保障的連續工作時間為20小時,根本不夠把長時間計算進行到底。

“埃尼阿克”半數時間處於停轉狀態,為了找出燒壞的電子管。

拉梅耶夫和布魯克想到用半導體器件代替電子管。

這簡化了計算機結構,提高了穩定性和壽命,降低了能耗。

半導體器件能以非常高的頻率工作,從而加快運算速度。

專利申請於1948年底提交,1949年,拉梅耶夫應征入伍。

布魯克沒有能手動操作電子儀器的人手,替代者很難找。他挑選了幾十名高校畢業生和—名連中學都沒畢業的天才尤裡.羅加喬夫。

但專利是一回事,計算機是另一回事。

科學院直到1950年4月才下達了製造計算機(名為M-1)的命令。

M-1於當年12月開始運行,比基輔的MESM計算機早了10天。

當時M國計算機的運行功率為174千瓦,蘇連的僅為8千瓦,占地4平方米。

與27噸的龐然大物相比,它就像個嬰兒。

M-1也是用磁鼓存儲數據,但還有類似於內存的東西——就像電視機裡是用的靜電導管。

這台計算機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

20世紀50年代,蘇連出現了第一批量產電子計算機。它們被安裝在科研、軍事機構,用於數字通訊、天氣預報和執行各種計算。

布魯克還建議用它們來控製發電站和其他複雜的工業設施。

儘管旗開得勝,蘇連未能保持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

問題出現在微處理器問世之後,70年代初,電子器件變得極小,已經無法手工裝配。

為了生產這些器件,需要無線電電子廠和製作矽晶的真空環境。

與此同時,蘇連和西方國家開展技術競賽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

在斯大霖時期,沒有人向蘇連出售用來進行氫彈運算的計算機。

在布魯克和拉梅耶夫的時代,能夠工作的數字計算機隻有M國才有。

要想擁有計算機,隻有自主研製一條路。

到了伊裡奇時期,蘇連擴大了高價石油出口,並開始用得來的錢購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