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蜚聲國際的航運四巨子!(2 / 2)

雖然董浩運平常比較低調,一心隻是把精力放在航運業上,他在香江航運業裡麵,屬於華資四大航運巨子裡麵的第二位,也是世界前十大的世界船王。

除了這兩家。

接下來是香江第三大華資航運集團。

華光航運!

華光航運創始人是趙從衍,四十年代開始成立華光航運公司,他又考慮到自身能力不足,派出長子趙世鵬,前往Y國造船大學讀書,其後還在瑞士著名的哥登堡船廠,Y國的蘭特兄弟財務公司,勞氏驗船公司進行實習,工作,為以後回香江管理華光航運業奠定了基礎。

六十年代回到香江,他開始從父親手中接管華光航運業。

當時,華光海運也僅僅隻有四艘船隻。

趙氏航運業和趙世鵬最成功的一個地方,正是六十年代初,當時世界海運業不景氣,歐洲大批舊船拋在各大港口。

在亞丁港就有超過300艘。

當時隻是需要6萬美元就可以購買一艘萬噸輪船,其中四萬美元還可以從銀行貸款。

趙從衍父子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刻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趙世鵬馬不停蹄立刻前往希臘和亞丁港考察,發現他們得到的消息都是真的。

他們開始在亞丁港大量購買那些舊船回來,一部分編入趙家的華光航運業,一部分直接拆掉當成廢鐵賣掉,讓趙家大賺一筆。

六十年代初,Y國的著名勞氏保險公司宣布大幅度提升舊船船運貨物的保險費,這對於當時反應最大的正是東洋。

當時,東洋造船廠和造船業占據全球一半市場。

東洋為了保住自己的造船業市場,鼓勵凡是全球東洋購買新船的,隻需要支付兩成首付,剩下的八成可以5厘年息向東洋的銀行進行貸款。

當時,香江的包裕剛,董浩運,都開始從經營舊船轉向訂造新船,在1965年的時候,趙從衍的四兒子趙世光代表華光航運業前往東洋訂造新船,前後隻是訂造6艘,但是,進一步提升華光航運業的發展。

七十年代後,華光抓住機會,和恒鉎銀行合作,將旗下的新世界航運業進行上市,募集到1.4億港幣後,其後華光航運業也開始上市,還有華光地產也上市。

三家公司上市,共募資獲得8億港幣。

趙家通過這些資金,開始在全球各地購買更多輪船,其中包括一艘22.7萬噸的超級油輪。

1974年,華光航運趁當時股市低潮,以換股的方式來收購新世紀航運業,其中船隊也增加到29艘,超過108萬噸載重量。

曆史上,八十年代的時候,華光航運業繼續擴大規模,增加到70艘大船,載重量超過500萬噸,成為香江第三大海運公司。

除了這三大華資海運公司。

還有曹家的萬邦航運。

曹文景在二十年代的時候,出生在申城黃浦江邊的航運世家。

1949年,曹氏一族全部從申城移民到香江,曹文景開始租下小輪,在香江和威海衛,東洋等航線來回運送貨物買賣。

五十年代,受到國際環境的關係,曹文景看中機會,開始買入舊船組建萬邦船隊。

更是在東洋的時候,和東洋的航運公司搶航運生意來做,在香江,東洋,甚至全球積累了不少資金和名聲。

接下來,他更是開始逐漸淘汰以前的舊船,換上現代化船隊。

1972年,曹文景正式注冊萬邦航運投資公司,同年的十月在香江成功上市。

七十年代中期,已經擁有10艘大船,載重量超過33.2萬噸。

不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和包裕剛預料一樣,全球航運業將遭到很大的打擊,他也開始逐漸放棄航運業。

不過,曆史上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已經超過157萬噸。

除此之外,萬邦集團涉及到各行各業。

甚至,業務遍布南洋各地。

香江除了這四大華資航運是最出名的外,曆史上被譽為香江華資航運四大巨子。

實際上,香江還是有不少其他華資航運的。

像藿英棟早期就是海運發展的,把國內和香江,甚至濠江那邊的物品來回運送,特彆是五十年代,國際對於國內進行經濟封鎖的時候,藿英棟正悄悄把東西運送到國內,為他後來和國內的關係打下很深的基礎。

後來藿英棟已經把產業往地產方麵發展,航運方麵基本上放棄了。

除了藿英棟。

還有彙灃銀行股東許世遜家族。

其父許愛舟是第一代船王,二戰前經營船運及油類生意,20世紀40年代轉移香江為基地, 1957年在香江成立中建企業,從事基建、航空、房地產開發及投資,主要物業還有中建大廈、亞細亞行、中怡大廈、遐寧大廈、葵湧貨櫃碼頭,1966年許愛舟去世,其家族業重新分工,由長子許歧伯主管航業,次子許士芬負責礦務,由許世遜掌管地產。

除了許家曾經也是香江的船王外。

早期的買辦家族,郭氏永安集團,還有利孝咊的家族利希慎集團等等華資,其實都有涉及到航運。

這些航運規模太小,或者逐漸放棄這些業務,根本無法和那四大航運業無法相比。

在香江來說。

除了那四大華資航運集團和其他中小型華人海運公司外。

在這之前,真正壟斷香江海運業的,正是香江四大洋行。

包括怡和的航運,會德豐航運,甚至太古航運,和記航運,還有就是九龍倉航運。

這些公司,除了涉及到地產和其他各行各業的時候,如果不是後來包裕剛,董浩運這些華資航運巨頭崛起。

一直都是這些英資洋行壟斷了香江和全球海上的航運。

其中,現在會德豐洋行的載重量總噸位將近140萬噸。

怡和航運,和記航運,太古航運,九龍倉航運的規模和會德豐洋行差不多。

也正是因為那樣,現在的英資洋行,即使怡和置地,和記黃埔在還沒有被帝國集團收購的時候,他們旗下的航運和包裕剛的環球航運,亞洲海運相比真的差遠了。

特彆是包裕剛旗下兩大航運集團。

一家是香江第一,環球航運載重量總噸位超過一千多萬噸。

一家是香江第二,亞洲海運載重量總噸位將近五百萬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