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宏偉(2 / 2)

回檔少年時 鄧丁 6505 字 2024-04-18

二是從曆史正義的角度來說,農業是工業的“債權人”,有理由要求在初步建立起現代工業體係之後,對廣大農村進行一定的製度紅利補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工業就業機會,為農業建設進行反向的工業資源輸送。而問題恰恰在於,市場化改革遵循的是城市偏向的資本增殖邏輯,使得大量的工業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城市集聚。農村和農業失去了與國有工業資源之間的顯性或隱性的分配劃撥關係,隻剩下了市場交易關係。個體經營的農民因為戶籍製度和土地製度的限製,失去了與城市市民相同的社會福利保障機會。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有機聯係被切斷,城鄉矛盾逐漸凸顯出來。

三是從曆史邏輯來說,本應儘快通過製度設計破解和扭轉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城鄉二元分治格局,但是由於製度性斷裂,市場法則逐步開始對土地製度和農業生產發揮著決定性影響,自由主義的市場邏輯反而更強化了城鄉二元結構!

針對這三個問題,張雲起毫不隱晦地指出:“近年來,浩蕩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經濟大跨步發展,但是,農民群體不應該被曆史的巨浪快速淹沒。過度的強調市場化和超強的工業實力,它的隱憂在於商品積累,如何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將決定未來三十年我國農村這個蓄水池的消費承接能力,糧食保障能力。”

張雲起寫道:“在這裡,有一條可供參考的‘雲溪經驗’是,通過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設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台,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張雲起寫道:“當前,市場化經濟改革是在不斷推進的,未來的外部市場條件決定了必須將‘農業生產’升級到‘農業經營’的水平,必須引入資本將傳統小農業生產模式改造成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模式。而不論是城市的資本下鄉,還是原來的農業生產者通過資本集聚的方式進行規模化投資,都意味著加速土地資源的流轉與集中。進行更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與開發,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張雲起寫道:“現實中,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利可以通過租賃等方式進行流轉,然而在現有的農村土地政策體係中,這些農業經營者的身份卻是尷尬的,經營權如何獲得?有哪些權能?如何得到法律政策保護?缺少了明晰的界定!也缺少了主張權利的足夠空間!”

張雲起寫道:“鑒於逐步加速的土地權屬分離的局麵,也為了保護和確認實際土地經營者的權益,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應該考慮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給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確權,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拆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允許農地經營權流轉,從而對經營主體進行賦權頒證,充分保護經營主體權益的同時,也為經營的土地明確了物權屬性,並且疊加了金融屬性,獲得了市場流動性。這一點,對於農村資源要素依托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等城鄉要素對接平台,讓農民進城務工的同時,引入資金、技術、人才下鄉,形成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至關重要的。”

張雲起繼續寫道:“當然,不論是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還是建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等城鄉要素對接平台,核心目的都是依托農地,壯大如村辦合作社等村集體經濟組織,大力推動建設村辦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

張雲起寫道:“某種意義上講,所謂村辦企業,就是江川市國投的農村版本。當然,這中間也可以有諸多因地製宜的變種,如雲溪村的華豐農業公司,這家村辦公司由雲溪村股份合作社全資控股,雲溪村股份合作社則由聯盛集團與全體雲溪村民共同持股,為什麼要引入聯盛集團?因為雲溪村的農民隻有土地,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農產品原料加工和銷售渠道,聯盛集團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便是依托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吸引城市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下鄉,解放農民進城務工,推動城鄉各類要素雙向流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土地改革的真正內涵!”

張雲起最後寫道:“從我國土地製度的變遷曆程可以明顯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的土地製度,都或多或少地體現著頂層意誌,關聯著社會經濟形態特征。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行新時代的土地製度變革,不僅是要能回應當下工人和農民的利益關切,迎合現實的迫切需要,更應該著眼於化解逐步加劇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從而激活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所謂的‘江川模式’和‘雲溪經驗’,一個著眼於工業用地的盤活,充盈財政,推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工業產業;一個著眼於農村耕地的盤活,解除農民進城的後顧之憂,振興農業產業,從而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在整篇文章的最後,張雲起寫下了一段發自肺腑的結束語:“作為一名閱曆尚淺的年輕人,經營企業這些年裡,可以說是處處都能夠感受到市場改革對這個社會和對我個人方方麵麵的影響,當然,也經曆過很多的挫折,但是不論怎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始終無比堅信,1978年以來的中國改革開放運動,將會是二戰之後,人類曆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我也可以為我的這種堅信找到很多詳實的數據根據,但是並不需要,因為我的堅信,就是一種樸素的信念,它源於司馬遷、杜甫、蘇軾、魯迅,源於一條大河波浪寬,源於對中國人民勤奮實乾的欽佩!

我是窮苦人家出身,在很多年裡,都掙紮在生存的邊緣上;在很多年裡,我一邊上學念書一邊做小本生意。後麵,掙到了點錢,日子好過些了,但始終也沒有什麼宏偉的藍圖,如果說,在此刻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帶有何種意圖或者說還有什麼想要做的事,那就是讓我身邊的人過得好一點。這個,比大多數宏偉要更宏偉。”

******

PS:

這一章寫的很任性。

我知道沒人愛看這個,乾巴巴的跟王八念經一樣,但我還是寫了。但如果真的有讀者老爺很認真的看了,我還是會很高興。畢竟,這些都是我寫給xx單位領導的(可以往大裡想)。各位呢,是比領導還大的讀者爺爺加奶奶!

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從作者的角度出發的話:因為我就是乾這個的,天天寫這個,但寫的也很亂,從來沒有正正歸歸係統性的總結過我的底層邏輯,所以我想寫我心裡的關於土地運作的一些邏輯(所以成績差,不迎合讀者嘛,就這麼個悲慘結局。我認了,命也。)

另外,時間趕,寫的也不會那麼的嚴絲合縫,糙的很,很多都沒講清楚。平時給領導寫這個,多少也得構思加寫上一周。有時間的時候再改吧。

從本書的角度出發的話:張雲起馬上就要高考畢業了,要離開了江川市了,算是給他在江川所做的事情做一個總結吧。他在江川這些年不是白混,確實還是做了點事情的。寫完這一卷,後麵,可能不大再會如此詳細的涉及到這一方麵的內容了。

輕鬆點,混混日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