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裡像是開大朝會的樣子?
這和去年的元旦大朝會,倒是有一些相似。
難道陛下又要殺人?
可不等這些人想通心中所想,他們就已到達了自己的位置。
不少官員都是偷偷的抬起頭來打量著前方,可看到皇帝位置上站立的那個人,慌的立刻低下了腦袋。
尤其是站在最前麵的禮部尚書張瑞圖,此時更是驚慌失措,雙腿控製不住的顫抖,時不時的從袖袍中拿出絲絹來擦拭額頭。
而他與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心中不約而同的暗想道,這皇帝不是要死了嗎?
這壓根沒事啊,竟然放出消息誤導他們進坑,依照這位的性子,看來今天是凶多吉少了。
皇極殿正殿大門外,朱由校手持長劍倚立在此。
代天監國的瑞王朱常浩,以及秦世子和晉世子等一眾宗室親藩,則是站立於台階之下。
廣場之上,文武百官都已到齊,文左武右,足有數百人之多。
當文武百官三跪九叩,高呼萬歲,流程儀式完畢之後,朱由校也是直入主題。
“朕前些日子於宮外遇刺,身中劇毒,險些喪命,幸得太醫院令李從文,醫術高超,儘心竭力,將朕從瀕死之境救了回來。”
“瑞藩奉命監國,也是全心全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王朝輔,宣讀旨意吧。”
因為朱由校太過強勢,因此他也是收回了許多的權力。
除去軍權以及朝中官員的人事任免權以外,這聖旨和中旨的區分,也不複存在。
宣德年間時,所謂的三楊提領內閣時,可沒少和皇帝爭權奪利。
他們不止把內閣地位提升了起來,淩駕於六部之上,更是將皇權給打的稀碎。
在洪武年間時,太祖皇帝一言九鼎,口諭、手令、聖旨這些,根本沒有區彆,隻要是出自太祖皇帝,那都具備無上的權威。
而到了永樂年間,朱棣首創內閣,本意是為自己分擔政務壓力,他們隻有討論和建議,以及擬寫詔書聖旨的權力。
大學士官職更是隻有五品,在中央朝廷壓根就不入流,類似於秘書助理。
可經曆了洪熙、宣德兩朝,皇權愈發薄弱,文官的地位和權力節節攀升。
內閣竟然一躍成為了另一個中書省,在他們的運作下,皇帝的聖旨,竟然需要他們同意蓋章才能正式起效。
而皇帝的手諭以及發出的旨意,根本不被文官們所承認,從此導致大權旁落。
朱由校自然不會讓自己受製於他們,所以他才會把方從哲那批內閣人員給早早的踢出去。
把徐光啟和王在晉等人提拔進內閣,其中就有方便自己行事,直接下達聖旨的目的。
因此現在的朱由校,不管是下達政令還是軍令,他都可以從皇宮直接發出。
全國各地,接到旨意的,不論是文臣武將,還是宗藩勳貴,必須要無條件服從。
但有違抗的,奉旨不遵的,或者還拿所謂中旨聖旨區彆來說事的,朱由校都會送他回老家重開。
朝中大臣以及各地官員雖然都極力反對,上呈的奏疏足有十幾個籮筐。
可沒有用,內閣都是皇帝的人,他們默不作聲,加上皇帝的強勢,他們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畢竟這樣的事,以前也不是沒有過,成化年間還有紙湖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呢。,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