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晉走後,朱由校又挨個的召見了內閣另外兩個大臣,王象乾和徐光啟。
毫無意外,思想本就較為開放,深知變革重要性的徐光啟,是堅定支持的。
而王象乾則是一種模棱兩可的默認態度,和朱由校全程在打太極,可謂是人精了,畢竟也活了八十多。
他在這次的改革之事上,是非常矛盾的。
因為他本身也勉強算是文武雙全了,治國打仗不說精通,可也在上乘。
許多的事情,以及大明以文治武的傳統要不要改變,他看的清清楚楚,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儘管他沒有涉及黨派係彆,可怎麼說也是文官士大夫階層,固化思維和他這幾十年的仕途生涯,還是讓他接受不了軍政分離的製度。
但他也不會去反對,他都這個歲數了,黃土早已接近他的天靈蓋,活一天是一天,怎麼可能摻和這種事。
朱由校也早就看出來王象乾和自己不是一條心。
他更多的都是在想著怎麼明哲保身,保護自己的羽翼。
早就想找人替換他了,可朝廷又必須要有像他這樣的中立派官員存在,一直沒有合適的人接手。
但是他的支持與否,對於現在的朱由校來說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內閣三個大臣有兩個支持,六科的官員也定然不敢反對,這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他要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軍部的班子給搭建起來,儘快脫離於文官的影響。
年邁的英國公,再度被皇帝選中,擔任軍部的左將軍之職。
同樣是個老頭的陳策,自從在遼東被召回後,一直賦閒在京師,也終於是被朱由校想起,再度起複,任右將軍之職。
加上王在晉這個暫時的軍部大臣,軍部的領導班子就有了三個人,堪堪夠用。
而後朱由校又擬了另一道旨意,以及軍部頒發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一封官方文書。
即告訴九邊軍鎮的軍隊,你們從此以後,不在隸屬於兵部了,有任何事,向新成立的軍部進行彙報。
軍餉糧食,以及武器裝備等軍需物資,也是由軍部進行發放。
全國各地的衛所,則是依照舊製,仍然歸屬於五軍都督府節製管轄。
五軍都督府的權力,自然也是恢複了一些,不在被兵部節製,而是歸屬於軍部和皇帝直接管轄。
一時之間,文官們隻感覺他們的天都要塌了,皇帝先是推行所謂新政。
而後在京師大興牢獄,對官員勳貴們大開殺戒,現在還要搞所謂軍政分離的改革。
這簡直是一點活路都不給他們,曆朝曆代,哪裡有過這樣的事?
尤其是朱由校的那句,大明朝與百姓共天下,非與勳貴士大夫共天下,是徹底把這天下的上層人士都給得罪完了。
不論是還未入仕的文人士紳,還是已經為官的,此時對於皇帝都隻有憎恨。
在民間甚至有人開始說道,皇帝就是隋煬帝轉世,非要把大明朝折騰沒了才甘心。
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書生學子,本就在血氣方剛的年紀,嘴巴上又時常掛著天下,腦子裡想著自己如何有才。
遭到一些有些人的引導蠱惑,這情緒自然就被輕易的挑撥起來了。
文人士大夫們的輿論,瞬間傳透了整個京畿地區,占儘優勢。
即使朱由校的報紙已經開辦近兩年,可也無法壓製。,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