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問題,除了小冰河的惡劣生存環境,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社會資源大部分都掌握在了少數人手裡,而這少數人,就是那些地主大戶,官員士紳。
朱由校要想拯救大明,實現王朝的中興,就必須要殺出一條血路來,把那些舊地主、舊官紳給清理了。
然後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改善政策製度,如此才能繼續延續下去。
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每一個王朝都會麵臨這樣的命運和選擇。
漢、隋、唐、宋、元這些大一統王朝,哪一個不是這樣呢?
要麼你就繼續妥協和依附於那些地主官紳。
但最後等待你的,不過是國滅身死而已,就像宋朝和元朝一樣。
他們對讀書人士大夫可是非常好的,元朝甚至是正式以地主豪強來管理地方,權勢滔天。
可如果你想拚一下,想大展宏圖的奮鬥一番,你隻能選擇格式化,與那些官紳地主進行鬥爭。
就得像現在的朱由校一樣,重新建立自己穩固可靠的根基,然後利用那些新的利益既得者,去取締那些舊的。
作為一個君主,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不能隻有軍隊的擁護和支持,這是不能長久的。
而那些老百姓,朱由校壓根沒有多少指望,他們的思想,與知識見識,還需要很大的提升。
因此地方豪強和士紳的支持,也還是需要的,畢竟在封建王朝,他們確實是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是國家的基石。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朝廷要掌控這麼大片的領地,需要依靠地方官府,而地方官府則是需要依靠地頭蛇來統治地方百姓。
地頭蛇是誰?不就是那些地主豪強,士族大戶,以及在地方官府世代任職的吏員嘛。
如果沒有他們的擁護支持,說句不好聽的,朝廷派來的縣令,連個屁都不如。
後世的人都知道,崇禎皇帝的政策和旨意剛出紫禁城就被朝臣駁回,或者說令不能出宮。
可他們也不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說句話誰不會說啊。
歸根結底,不還是因為沒有朝臣的支持和擁護嘛?
官府衙門裡坐著的那位縣太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就將一個縣,比做一個國家,縣衙就是皇宮,縣令就是皇帝,沒有這些地頭蛇的擁護支持,政令依舊出不了縣衙。
在明朝,縣令被架空的事情發生的可不少,縣丞的權力和威望,比縣令不知大了多少。
在大明朝,縣丞才真正的是一個地區的土皇帝。
有一句話說的好,流水的縣長,鐵打的老爺,這句話精辟至極,可以說是一語道破,貫徹所有的封建王朝了。
縣丞是什麼?不就是老爺嘛,而且是當地所有老爺的代表話事人。
朝廷正式任命的七品縣令,在他們那裡不過是掌中玩物而已。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與朱元璋定下的戶籍製度脫不開關係,這或許也就是因果關係吧。
而縣令們不知道嘛?不知道實際的權力以及淪落到這些地頭蛇手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