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他有合理的借口和理由,可以出手整治勳貴,他也不可能真的把他們一窩給端了。
他們勳貴內部也是有階層檔次劃分的,像同為靖難功臣的勳貴,就會形成一個圈子組成一股勢力,利益安危基本上綁定在一起。
勳貴當中,最不受待見,最可能遭到排斥或是瞧不起的,就是那些因為皇親國戚身份而被封爵的。
而朱由校上次重用的宣城伯和惠安伯,就是因為皇親國戚身份而被先帝敕封了爵位的。
這也難怪朱純臣的反應如此激烈,他好歹也是朱能的後代,是跟隨成祖靖難的左膀右臂。
張維賢的地位和權力以及信重的程度在他之上他完全可以理解,畢竟這麼多年來,英國公一直都是勳貴之首,這是在第一代張輔就已經是事實了。
朱由校並不知道朱純臣的心理落差,他隻知道,必須得拉一邊打一邊,循序漸進,才能穩定並且有效的達成自己的目的。
讓這些勳貴去參與武舉,其實他自己都沒抱希望,但是隻要有這麼一個過程,他就能讓這些勳貴提前畢業,參軍打仗建功。
而這些勳貴子弟呢,在皇帝一番激情言論的鼓動下,可以說卯足了勁,個個都是叫喊著一定要報名參加,不負皇恩等諸多話語。
當然了,朱由校在明知他們自身的本事能力達不到可以競爭武進士標準的情況下,也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給他們鋪鋪路,開開後門啥的。
既然參加的武舉大比,這名次自然是不能差的,好歹也都是勳貴子弟,一個個都家世顯赫、身份尊貴的。
最為要緊的是,這些人名義上都是他的學生,如果搞個什麼倒數之類的名次,他這個皇帝的臉麵也沒地方放啊。
勳貴子弟們經過皇帝的一番言論鼓動,也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爭取個好名次不可。
一番發言之後,朱由校特批他們今天可以放半天假,允許他們回家跟家裡人通報商量,並將此消息傳播出去。
這些勳貴子弟的父母一聽皇帝有心要培養重用自己的兒子,一個個都是驚訝的表情,這可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啊。
可當他們細想之後,可謂是喜憂參半,以皇帝的意思和想法來看,是想要他們勳貴重新執掌軍事指揮權不假,可是卻有極大風險的。
他們這些遊手好閒了近兩百年的勳貴,想要重新執掌軍權,談何容易啊。
除去洪武年間的開國時期,他們這些武將勳貴身份最高,勢力最頂峰的時期,對比文官也是稍遜一籌的,很多權力都是被壓製的。
而現在呢,皇帝雖然在極力打壓文官的勢力和話語權,他勳貴武將的地位有所提高,可是百多年積存的自卑,讓他們完全沒有半點信心。
最重要的是,要想成為將軍執掌軍權,必然是要去打仗廝殺,建立功勳的,否則怎麼上位呢。
可這戰場上刀槍不長眼啊,極其凶險,對手也是關外那些能征善戰、頗具勇武的的蒙古人和建奴,一個不留神就在關外躺下了。
他們這些自小就富貴平安長大的勳貴子弟,怎麼可能是那些悍勇的亡命之徒的對手啊。
想到此處,這些平日裡高高在上的伯爵侯爺都是背後發涼,一陣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