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想法實在是太過簡單和理想了,幸好有程國祥這樣的臣子發現了問題所在,更關鍵的是他直言敢諫,及時提醒了。
“是朕太想當然了,不過雖然實行起來難度大,但朕依然不會放棄,可以在想其他法子嘛!”
“此事也不急,戶部先按朕剛才所說去辦,將養殖的廠房建起來,在於各地尋找合適的公牛,先繁衍出牛犢再說。”
見皇帝話畢,徐光啟連忙上前道:
“陛下,臣有事奏!”
“子先先生但說無妨!”
得到了皇帝的允許,徐光啟俯身拱手行禮道:
“陛下,國庫錢糧如今頗為緊張,陛下昨日也是嚴令臣等,要用國庫的金銀去往江南購糧,如要建造廠房,所需錢財必然耗費極大,要是如此下來,豈不是兩相衝突?”
“這購買材料,征發徭役民夫,以及工匠等諸事靡費甚大,沒有個幾十萬兩銀此事恐怕辦不下來,依臣來看,隻能其二選一!”
“閣老所言極是,但朕早有計較和打算,不過這徭役民夫就不必征發了。”
“王伴伴,將那副圖紙拿出來,讓諸位臣公看看!”
王朝輔聽言迅速打了個手勢,丹陛下的兩個小太監拿著圖紙一路小跑上前,然後於這些大臣的麵前展開。
這副圖紙所畫的就是最為簡單的那種圈地,選一處地方用木欄圍住,然後在裡麵搭上木棚,平時將牛放出來,晚上在將牛關進去,是最為簡易的那種,基本上也就有個遮風擋雨的作用。
“朕知道國庫維艱,所以也將成本壓製到最小了,到時戶部隻需準備好木材,選好地址即可,至於建造之事可交由工兵營!”
“此事就由戶部直接與英國公交接吧,不必在來上奏了。”
眾臣也認為這是眼下最好的辦法了,陛下並不是那種揮霍無度之人。
朱由校手指輕輕點著禦案道:
“百姓迂腐無知,可以用律法來約束,大司寇,刑部迅速以此事拿個章程出來,編一條律法入大明律,等完善後在呈報於朕!”
“這條律法不能太過苛刻,但也要有效的能夠讓老百姓自覺守法,這其中分寸就由你們自己去把握,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所有人都看得懂聽得懂,不要整那些文鄒鄒的話語。”
“臣遵旨!”
“大司馬,兵部也即刻開始查驗宣大軍的軍功,該發的賞銀要一分不少的呈報上來,該記軍功的也不可遺落,全部要入冊!”
九邊軍鎮是一定不能亂的,九邊一亂,那麼整個大明都會受到影響。
明末曆史上的那些起義軍核心骨乾成員就是九邊的逃兵逃將,大明朝廷常年拖欠軍響,每一年都有人在不斷的逃亡。
除了朝廷沒錢以外,那些文官才是真正的起到關鍵作用,隻要朝廷往外麵運銀子,沒出京師已經隻剩下六成,到了地方上那些禦史兵備和武將在分一波,真正的到軍士手中的響銀寥寥無幾。
而明末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加上在遼東與建奴的戰爭全部以慘敗而告終,朝廷更是無暇顧及這些邊鎮了,邊軍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飯都吃不飽誰還會為了你賣命?
就算是曆史上的天啟皇帝不死,以他那本身的才能,大起義一樣會爆發,因為隻是大勢所趨,隻要軍備的問題沒有解決,起義就不會消失,張獻忠不就是邊軍造反嘛。
魏忠賢雖然發了軍響,但他也沒少從其中上下其手的貪汙,可以說貪的最狠的就是他。
甚至連東江鎮毛文龍那每個月一萬的響銀他都不放過,可以說是貪到了極致,這種流氓混混出身的人,眼睛裡除了錢沒有其他任何東西,所謂的忠君報國簡直是笑話。
至於說他向商人富戶收稅,這事也確實是有,但效果簡直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明朝的國庫並沒有因此而大豐收,皇帝的內帑也並沒有因此而塞滿。
他的力度實在是太小,而且他之所以向這些人收稅,並不是為了皇帝和朝廷,更多的是滿足他自己的私欲和報複之心。
王在晉鄭重其事的回道:
“稟陛下,此次北征,臣發現了邊軍諸多弊端,雖然此戰宣大軍並沒有敗,但如不整改,邊軍就會越來越不堪用!”
朱由校麵露喜色的點了點頭,王在晉這種務實的人在明末這個環境下還是非常難得的。
他在曆史上是繼熊廷弼之後的遼東經略,而且他的戰略與熊廷弼出奇的一致,他向皇帝上奏的大致內容就是“拒奴撫虜、堵塞守關”!
他上任之時,清楚的知道遼事已經大崩而壞,大明在遼東根本無力與建奴對抗,於是建議以山海關為據點布置防線,在關內伺機而動,掌握戰爭主動權,而他的的想法卻遭到了孫承宗和袁崇煥這兩人的極力反對。
孫承宗更是借助帝師的身份直言向皇帝奏報王在晉不行,請求撤換,相比於王在晉,孫承宗顯然更得皇帝的信任,於是不久以後王在晉就被發配去了南京養老。
而不過幾年而已,一切都如王在晉所預料的一樣,建奴頻頻出擊,打的山海關外、遼西以內的明軍哭爹喊娘。
皇太極更是在崇禎四年再一次發動了決定性的戰役,大淩河之戰。
此戰明軍大敗,建奴再一次獲得戰略上的極大勝利,一戰消滅了大明在關外最後能夠有機會反撲的明軍精銳。
孫承宗耗費重資打造的防線還沒發揮作用,就猶如土雞瓦狗一般被皇太極踩在腳下,連一塊磚頭都不剩。
所謂的關寧錦防線,前期確實發揮了不少的作用,但皇太極是何等人?人家嘗試了幾次發現不行以後立刻避重就輕,任你正麵的城池修的如何怎麼堅固,我不打你正麵,我繞路過去直接打你的後方。
崇禎年間建奴五次入寇,直入大明的京畿腹地,甚至都要打到長江邊上了,而朝廷耗費幾千萬兩銀所打造的關寧鐵騎和關寧錦防線一點屁用都沒有。
袁崇煥率領的關寧軍隻敢跟著皇太極的馬屁股後麵吃灰,建奴都懶得鳥他。
“輔臣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邊軍也確實是需要好好整改了,既然輔臣已有此想法,儘可上呈奏報,朕會仔細看的!”
要不是當今皇帝尚武知兵事,王在晉今日是絕對不會提起此事的,否則那些文臣武將的連番聲討,就算是他這個內閣輔臣也頂不住這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