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川東(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9119 字 1個月前

“李自成果然是韜光養晦……”

楊嗣昌眼眉低垂,眸光之間滿是殺意,心中滿是冷念。

早在崇禎十一年時,李自成的驟然的敗亡便讓楊嗣昌察覺到了不對。

楊嗣昌本來已經是擬定了圍剿的計劃,準備檄調川陝兩地之重兵搜山圍穀,哪怕是掘地三尺也要斬殺李自成,將那些逃入深山老林之中的闖軍殘兵儘數誅殺,以絕後患。

隻是當時清軍的突然南下,打破了楊嗣昌所有的籌謀。

麵對著南下入寇的清軍,天子認為如今關內流寇既然已經聲勢減弱,可以調遣三邊精兵入衛京師前來勤王。

楊嗣昌從一開始不讚同征調陝西兵勤王,但是天子金口玉言,卻是容不得他來拒絕。

那個時候,陝西尚不穩定,李自成的突然敗亡也是讓楊嗣昌感覺謎團重重。

李自成當時明明如日中天,轉戰千裡之地,牽動三邊之軍,屢屢跳出川陝十數萬兵馬的合圍之中,而後更是連敗官軍,一路高歌猛進。

但是卻在最後一頭紮入絕地之中,放棄了機動的優勢,轉而打起了最不擅長的陣地戰。

原來。

這一切都不過是暫時的韜光養晦,蓄勢隻等待發之時!

遠望著白茫茫的郊野,楊嗣昌伸出手緩緩撫去了身前牆垛之上的白雪。

冰冷的寒意順著消融的白雪深入骨髓,讓楊嗣昌原本有些昏沉的頭腦清醒了些許。

“如今形勢更替,與當初流寇初起之時,已是截然不同。”

楊嗣昌抬起手,手中的冰雪已經消融,留下的隻有些許的冰水。

了解的越多,楊嗣昌才越發現如今局勢有多麼混亂,多麼的複雜。

“關內民變起於天啟七年,時至今時,已有十二載歲月,幾經起伏,但終究是無法撲滅,反而愈演愈烈。”

經過了一年了休整和發展,如今的流寇早已經是和初起之時相去甚遠,而這這一年的發展比起此前的十二年都要更加的迅捷。

令人心悸的殺意在楊嗣昌的眼眸之中流轉。

崇禎九年之時高迎祥兵敗黑水峪,群賊噤聲,萬馬齊喑,正是滅絕流寇的最佳時機。

隻可惜因為北地邊情,盧象升被調往北方,最後六省總理之位落到了熊文燦的身上。

原本大好的局麵,竟就這樣被熊文燦這個匹夫一手葬送。

楊嗣昌心中更冷,對於熊文燦的恨意也越發的深重,不過楊嗣昌到底還是沒有因怒失態,所有的一切最終隻是化作了一聲歎息。

“釀成如今之局,到底還是我的責任……”

楊嗣昌輕歎了一聲,說一千道一萬,熊文燦之所以能夠上任,還是因為他識人不明,誤信傳言,以為熊文燦當真能臣,以致於如今釀成這般的局麵。

做錯了便是做錯了,楊嗣昌從來都不是那種死不認錯的人。

人正因為知曉錯在何處,正因為錯在哪裡,才能夠改正錯誤,才能夠不斷的進步。

“人非聖賢,豈能事事皆知。”

葉官明看到楊嗣昌情緒低沉,沉吟了片刻之後,進言道。

“熊文燦善於為官,靜於謀身,身處兩廣偏遠之地,因機緣巧合得懾服東南群寇之功,有能臣之名。”

“滿朝臣工也都以為此人當真能成,明公因此而錯認不過是人之常情。”

原先很多事情被熊文燦遮掩粉飾,當時滿朝的大臣也因此都將熊文燦當作是能臣。

後麵隨著時間的推移,熊文燦做的事情越發的不對,經過了調查之後,楊嗣昌才知曉熊文燦之所以能平東南海寇,其實是鄭芝龍早有歸附之心。

熊文燦任兩廣總督之時,不僅無功,反而有過,本來十拿九穩的事情,都因為其貪財而被破壞。

“眼下關內亂局,還遠未到不可收拾之地步。”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楊嗣昌能在其父楊鶴獲罪之後,以孤臣之份在朝堂站穩,博取了崇禎的信任,甚至於升為閣臣,自然並非是常人。

對於楊嗣昌來說,意誌低沉不過極為的短暫,哪怕是不用葉官明的話他也能夠很快的恢複過來。

“你說的對,如今的局勢雖然極差,但確實是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局麵。”

楊嗣昌神色稍緩,眼眸之中的陰鬱也因此消散了許多。

吃一塹,長一智,經過熊文燦之事,楊嗣昌再度持重了許多。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很多事情楊嗣昌都是再三確認。

這一次他之所以留下陳望鎮守鄖陽、漢中兩府,主要的原因確實是因為漢中、鄖陽兩地極為重要,必須要一員重將鎮守。

次要的原因則是一次對於陳望的考察,考察陳望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思,是否忠心,是否有才,是否能夠利用。

青山關大捷,隻是證明了陳望的勇武和麾下的軍兵精銳。

眼下看來陳望不僅勇武過人,確實也有大將之才,而且對於國朝忠心耿耿。

對於他下達的軍令始終都是遵循,雖然也有因為臨戰情況而沒有立即執行,但是也傳來了訊息言明詳情。

楊嗣昌試探了幾次,在陳望傳來訊息之後,發下命令強令陳望進剿,而後陳望便也按照他的計劃前去進剿,沒有違逆。

所以現在對於陳望,楊嗣昌的觀感極好。

可惜漢中、鄖陽兩府在整個剿局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必須要有一員重將防守。

“如今流寇四起,烽煙滿地,想要將其全部剿滅絕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明公所言正合如今危局之解。”

葉官明微微躬身,讚同道。

“六省並發,十麵俱起,眼下的時局看威若累卵,但實際上成氣候的流寇不過隻有李自成、張羅二賊,還有革左五營三部。”

“隻要擊破這三部流寇,流寇聲勢必將一落千丈,消弭隻在覆手之間。”

“不。”

楊嗣昌緩緩了的搖了搖頭,否決了葉官明的說法。

“不是三部,隻有兩部。”

葉官明神色微凜,疑惑道。

“請恕學生愚昧,還請明公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