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發展(1 / 2)

風起明末 羅小明 8789 字 1個月前

進入九月之後,闖軍對於沔縣的攻勢的逐漸開始放緩。

如同高迎祥一樣,李自成不斷派兵進攻目的就有練兵這一件事夾雜在其中,陳望自然也是配合的將麾下大量的新兵填進沔縣之中。

依托著簡易的棱堡防線,以及沔縣周圍的地勢建立起來的火炮陣地,沒有一名闖軍能夠越過雷池半步。

兩座千戶所城在五月的時候就已經全部竣工落成,軍器局步入正軌的時間比起陳望原定的時間還要早。

陳望給了齊正鬆和江萬山兩個人三個月的時間來整頓工坊,事實證明財帛確實可以動人心。

隻剛過了兩個月的時間,甲坊和兵器坊就已經是運作了起來。

兵器坊內的一百二十名工匠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都已經是學會了製作火銃。

他們祖祖輩輩都是工匠,一輩子和熔爐鐵錘打交道,鳥銃的製作方法並不難,有人專門教導他們學的也快。

更何況要是不會打製鳥銃,他們就要被調往其他的雜坊內去打製農具菜刀……

要是在以前,打什麼都是打,打農具和菜刀比打什麼軍械要省事的多,他們還求之不得。

但是現在如今的軍器局可不比原來的軍器局,原來是做多做少都一樣,現在卻是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不做不得。

軍器內的工匠待遇也分三六九等,武器坊和甲坊的工匠月餉最高,每個月光月餉就可以領一兩半,和那些營中的戰兵的月餉相等。

而其他的工坊的工匠每個月的月餉相對而言就少的可憐了,也就比還在漢中衛城時要稍好一些。

現在兵器坊內每個月可以產出大概一百杆左右的鳥銃。

到現在為止,兵器坊內一共產出了六百多杆鳥銃。

這些鳥銃都被陳望裝備到了現在跟隨著他麾下的軍兵之中,領兵駐守雞頭關的胡知義仍然還是用老式的三眼銃,沒有跟新換代。

陳望給兵器坊指定的規矩是鳥銃首重威力,其次才是射程,要求能夠在三十步內能夠擊穿三層的重甲。

漢中衛軍器局的新製鳥銃完全按照規格打造,甚至還要更高。

在八十步外對沒有披甲的敵軍殺傷力巨大,五十步內可以擊破身穿單層布麵甲的敵人,三十步內殺傷雙層、三層重甲。

前幾批製作出來的鳥銃隻能算是勉強達標,外麵的鐵甲和鎖子甲都被擊穿,但是最後的一層厚棉甲對於鳥銃鉛彈的防護性極好。

新製的鳥銃在試驗的時候,有一部分的鳥銃威力不夠雖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是卻沒有能夠將最後的棉甲徹底擊穿。

不過其實殺傷力也已經很強了,雖沒有徹底的擊穿,但是若是真有人穿著三層重甲衝鋒而來,正麵中上一槍也絕對沒有多少的氣力再往前繼續衝來。

而且身穿著三層重甲的後金兵也是各軍之中的精銳,普通的甲兵一般都穿一層或是兩層的甲胃。

流寇披甲率很低,之所以這樣的規定,還是因為未雨綢繆。

陳望估計等到崇禎十一年的時候,他大概率要跟著孫傳庭一起北上,到時候必然要和清兵交鋒。

和清兵的首戰對於之後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建奴連番得勝,多次入口進入京師重地,連敗各路明軍。

甚至有有心人傳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言,以致於明軍在與清兵野戰之時心理上往往處於劣勢。

還有傳言說建奴兵都是惡鬼妖魔怎麼也不可能打贏,更是在多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這些流言蜚語影響的不僅僅是九邊的軍卒,對於內地的軍卒一樣有影響。

建奴幾次入口進入京畿地帶,各地收到勤王詔令之後,應征而去的軍兵皆是惶恐不安,畏懼不易。

夫戰,勇氣也。

士氣的高低在這個時代的站場之上影響極為重大。

所以首戰陳望必須要勝,而且必須要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隻有這樣,才能消除軍中上下對於清軍的恐懼,在心理上占據優勢,保證士氣的高昂。

不過要想贏下和清軍的首戰,陳望很清楚光有鳥銃還不夠,還需要炮。

虎蹲炮和佛朗機炮不行,它們的口徑和威力太小了,打不穿清軍的盾車。

一旦清軍的重甲推著盾車抵至近前,接下來就將會是猶如疾風驟雨一般傾瀉而出的箭雨。

那猶如小型長矛一般的重箭所能夠造成的殺傷,和對於士氣的打擊幾乎是毀絕性的。

如果可以,陳望並不想和清軍短兵相接。

他雖然在軍中也套用清軍的戰術,重甲重弓,盾車火炮,但是陳望很清楚,自己麾下軍將水準如何。

漢中衛軍器局內的工匠沒有會造炮的,準確來說沒有會造大炮的。

齊正鬆倒是會做虎蹲炮,但是造虎蹲炮卻是沒有必要。

真要想要虎蹲炮,打個條子上給孫傳庭和洪承疇,沒必要去浪費生產力。

陳望不是什麼武器愛好者,他對於怎麼鑄炮完全是一竅不通。

但是陳望很清楚一件事——專業的事情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鑄造新炮的任務陳望打算全權交給薄玨這樣的專業人士去做。

薄玨那邊,陳望派出去的人已經是搭上了線。

不過薄玨的情況有些糟糕,此時的薄玨已經是身患疾病,尋醫問診卻是收效甚微,而且因為病情的緣故,使得家中本就不多的資財又去了不少。

薄玨早年屢試不中,於是轉而學習天文、機械等技藝,注重實踐,還自己設一座實驗室用以配置各種工具設備,也花費了不少的錢財。

在為張國維鑄炮時也自費了不少的銀錢,但是後續卻是沒有得到的多少的補償。

張國維推舉其為官,卻沒有得到允許,而後張國維也沒有繼續堅持,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薄玨無奈隻能退居在吳門,因為疾病的緣故,此時已經家中越發的困難。

陳望是知道薄玨因為治病而窮困潦倒去世的,薄玨的安危對於他以後的計劃至關重要。

所以陳望一共派了十多人去吳門去請薄玨,一共帶了一千多兩白銀,而且這些人都是陳望麾下親信中的親信。

薄玨這一條線,絕對不容有失。

遠方炮聲漸消,升騰而起的白色硝煙也被吹襲而來的東風所吹散。

陳望站在望台之上,關口處原本氣勢洶洶湧來的闖軍再度向後退卻,他們如同往常一樣再度丟下了不少的屍體,仍舊是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