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各種說得通的理由,但曾氏沒有封王,造成的負麵影響非常大。
在此之前,黛青一向以積功升遷公正可靠深得人心。
黛青的爵位晉升模式是一種非常簡單清晰的量化操作標準。
以雲騎尉作為基礎等級,以後凡是有軍功或其他功勞,或原襲父祖世爵,本人又因功得爵,都可合並加等進襲。如合兩雲騎尉即可進至騎都尉,再加一雲騎尉是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如此遞算,積至二十六次,既是一等公爵。
這之所所以這樣簡單明了,就是為了讓那些不通文墨的武夫,可以相信自己的一切努力和犧牲一定是有回報的。
而之所以團練可以打敗太平光明軍,之前的固山軍團和綠旗軍團卻不可以,關鍵也就在於此。
固山軍團經過二百多年的世爵、世職累積,基本上已經普遍躺平了,越來越多的人憑著血統基因和人脈關係就可以安享一生,又何必非要在戰場上拚死拚活?至於綠旗集團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哪怕是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也是通過各種關係從軍入伍,為的就是賺錢吃飯養家糊口。
這樣的軍隊,精通各種人情世故,到了戰場上卻當然不是被宗教狂熱充滿大腦小腦的太平光明軍的對手。
可是曾國藩的湘軍團練,就大不一樣了。
湘軍是一支高薪私人武裝,所有人層層級級,最終隻對曾國藩個人負責。而曾國藩憑一個普通文官,雖然做的是道德文章。但是真正要想讓整個大軍對自己絕對效忠,隻靠忠義肯定是不行的,那也隻是做給朝廷和世人看看而已。真正維係湘軍團練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鄉情,一個是名利。
所謂鄉情,更準確的說是宗法與地方鄉親情結的結合。曾國藩招的湘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軍。湘軍的招募不受兵部控製,所有的高級將領都是曾國藩老家三湘省的老鄉甚至親戚。中層將領都是曾國藩老鄉和親戚的老鄉和親戚。以此類推,最後所有人都是曾國藩的老鄉的老鄉或者親戚的親戚。因此,湘軍所有人非親即故,而且都。
至於名利,那就更實惠了。
曾國藩曾經說過“我組建湘軍團練,這是要帶著鄉親們去玩命,要是不能讓他們賺到比彆處高三到四倍的軍餉,那就對不起鄉親們。也就不能把大家從各自的家族裡帶出來,更不能指望他們積極主動的替朝廷賣命。”又說“當兵是賣命的活計,招兵招的就是士兵的命。你要是不拿出個有誠意的價格,人家也不會實心實心的把命交給你。你就是把人招上來,人家也不會真正用命殺敵。”
所以,當時湘軍團隊的軍餉相當的高,普通士兵最低也能賺四兩銀子,好的話可以賺到六兩甚至八兩銀子,這樣一年就有五十到一百兩的收入。這個收入已經相當於一個知縣甚至知府的正薪收入水平了。當然,這裡隻是比較正薪,知縣和知府還有十倍於正薪的養廉銀,但是士兵們也有戰場上的戰績獎勵。而且,同樣是當兵,固山軍團或者綠旗集團的普通士兵的正薪隻有每月二兩銀子。固山軍團的士兵要好一點,加上祿田可以達到月薪八兩左右,但是綠營即便加上祿田也隻能達到四兩。而且祿田需要耕種才會有收入,自己種的話肯定就不能當兵打仗,租給彆人種收入又要打折扣。而湘軍士兵這個收入純粹是當兵的收入。
而且,湘軍士兵的戰績獎勵也非常豐厚,臨陣殺敵一名,賞十兩白銀,活捉敵人一名,賞二十兩白銀;不幸陣亡,發給家屬撫恤金六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