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一章 不破不立(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11870 字 2024-04-11

夜色下的長安城,仍然是繁華喧鬨的。

傍晚各路各坊的街燈燃起來時,聞名世界的大唐長安的夜市便開始了。

除了東市、西市、南一二市這四個綜合夜市外,長安各坊內也各有各的特色夜市,平康坊的歌樓舞藝鼓樂,宣陽坊的百戲雜耍瓦欄街,醴泉坊、升平坊的雜劇院,南北雜劇說書演史都有,清明渠一帶有花燈畫舫,啟夏大街有東西九坊一貫通夜宵街,每晚都吸引數十萬人流,而京都有名的酒樓都是不夜天,最華光璀璨的就是朱雀大街兩邊十八坊,三五層的高樓酒肆都是絲竹管弦歌笑聲不絕於耳,直至四更鼓才歇。

人多的地方當然喧鬨,處處人聲鼎沸,而今晚在夜市攤子上畫舫酒樓中吃喝的人們多數都在說一個話題,就是京兆府白日出的官告,四城廣場和坊內官告欄都有貼,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上麵說,朝廷已經研究出了新的種痘術,安全無毒,隻要種到胳膊上,一輩子都不會得痘瘡……

這是大事啊!

不止夜市上的人們在熱鬨的說,這會兒坊間百姓家家戶戶吃了飯,也都圍著在說這事。

官告說,太醫署正在培訓種痘醫師,九月上旬首先會在京城種痘,初步確定種痘每人一百三十文。這個費用當然不算高,大家都付得起,而且覺得朝廷很實惠,得痘瘡那是要人命的事,現在隻用一百三十文就保一生免痘瘟那是多合算的事?再多一倍大家都覺得應當啊。要說那孩子多又貧困的,朝廷也說了種痘費會按等減免。軍屬之家就隻收二十文一人,英烈之家則全免,不過這個大家都嫉妒不來,那是進了英烈祠的,才有朝廷的優恤。

京城中不論貴庶貧富,都是歡喜又期盼,巴不得太醫署早點培訓完。

至於這個種痘怎麼種,普通百姓是不太關心的,這個肯定高深複雜啊,他們知道了也不懂,反正朝廷說安全有效就對了,否則朝廷也不會在全國推行啊,事關人命朝廷向來都是仔細謹慎的。

但上層人物的關注點就不同了,第一天交流會結束後就有消息透出來,這種新的種痘術不是太醫署發明的,而是道門藥殿之功,首功就是孫藥王的弟子至元道師。

各大世家立刻就關注到沈氏,這是千秋功德啊,吳興沈氏可是蹭了個好光!好些世家主牙癢,沈經世這是生了個好女兒啊。裴中書心裡就慪啊,想起來就將裴立之叫去罵一通――空長臉蛋不上心,怎麼就不去死皮賴臉的纏呢,白辜負你這張臉了。

裴十一又被他祖父給捶了沈清猗當然不知道,這會她正在東市的安行街逛藥市,依然一領天青色道袍,外麵穿了件靈芝紋織錦鶴氅,氣質清冷又脫俗,身處人聲喧嚷的鬨市中,也給人一種世外之人的清靜高遠之感。周遭人流頻頻顧目,皆因她氣質冷冽出塵不敢靠近,又有兩名登極境道侍護行左右,還有保護她的沈氏長老沈歸園在側,四道無形氣勁已將人流隔開;有這位洞真境大圓滿宗師在,隻要不遭遇先天宗師出手,她的安全就無虞reads;。

安行街是車馬不入的步行街,一條街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醫藥鋪,有官家的惠民藥局,也有民間的各大藥堂在這開的分鋪:同濟堂藥鋪、仁心堂藥鋪、長康堂藥鋪、和順堂藥鋪……還有各專科:劉大夫骨科、齊大夫兒科、姚大夫產科……均有獨特的商標招牌,不識字隻看招牌也不會認錯。湖州皇甫家也在這條街上開了家藥鋪,規模不大,生意卻不錯,人進人出的,皇甫懷正立在門口的商標招牌下,藍袍黑須,容貌疏朗清雅,像一位學者勝過醫者。

沈清猗上前行了一禮,稱呼道:“懷正叔。”

這是她母親的同胞大哥,是她血緣上的舅舅,但按宗法她的正經舅家隻能是陸家,雖說法理之外也有人情,私下裡叫自是無妨,但當著沈歸園的麵,便不能叫皇甫懷正為大舅舅。

皇甫懷正微笑頷首,又向沈歸園行了一禮,便將人引到藥鋪後麵街墩外停著的一輛四輪馬車上。眾人上了馬車,行入東市南麵的安邑坊和熙園子正店內,這是安邑坊有名的私家園子式酒樓。

皇甫懷正已經在園內訂了一個花木扶疏的閣子,沈清猗的外祖父皇甫申和二舅懷誠、三舅懷信、四舅懷仁都在。她稱外祖父為“申翁”,三個舅舅和大舅一樣稱名加叔。分賓主位坐了,點了和熙園子特色的茶點,頃刻上齊,茶倌行禮退下後,皇甫申便起了話頭,說起今日下午交流會上爭吵的議題。

沈清猗的母家是湖州一等一的杏林世家,外祖和四個舅舅均是名醫,外祖、大舅更是響譽江東,這次都受邀出席了全國醫藥學交流會,一家出兩位全國性的名醫,這在百年杏林世家中也不多見,可見湖州皇甫家確是底蘊深厚。

皇甫家約沈清猗相見,既是親戚敘話,也是關心交流會上的議題。

太醫署提出要建立微觀醫學和新藥學。

微觀醫學倒罷了,反正是主流醫道的一個補充,但那分子藥學卻是令人犯狐疑。

這個“分子”當然不是算學上的分子,而是物質分子,元素分子,這是物理化學術語――但這跟本草藥學有甚關係?切成粒子還是打成粉末分子,隻是形態變化,本草藥性不會絲毫改變……那這是什麼新藥學呢?

便有年長的醫者想到了端底,臉色立時就變了。

那是一種激烈的反對神色。

時隔多年,太醫署竟然又提出化合藥?!

什麼分子藥學,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改了個名稱,還不就是化學合成藥物?

這不行!絕對不行!

幾十位六七十歲的醫者都發出了抗議。

因他們的抗議,其他醫者和藥師也都聽明白了怎麼回事。

那是在三十年前,太醫署提出了化學合成藥的概念和方向,但是遭到主流醫道的強烈反對,沒能形成課題。

大唐的主流醫道和其他傳統醫道,所用的藥物都是本草藥,包括植物、動物,還有礦物,都屬於本草藥,又稱為原生藥,因為是自然生長而成藥。而化合藥是非原生藥,不是動植物這樣的生命物質,也不是自然生成的礦物質,而是從動植物和礦物中提取元素分子,再用化合聚物的方式合成,屬於人造藥――大唐的醫家和藥家們認為這違背了“道乎自然”的法則。還涉及到個彆部族醫道對自然之神的信仰:藥是自然的恩賜,人力無中生有的造藥,就是對神的領域的侵犯。

所以太醫署這議題就遭到了主流醫道和非主流醫道,還有本草藥師的一致反對,總之人人喊打,形成了明麵上強大的阻力reads;。

但即使遭到這樣大的阻力,隻要太醫署有決心,也是可以悄悄研究下去的。

可是最大的阻力不是這些明麵上的阻力,而是道門。

道門為什麼反對?

原因很現實,汙染。

製造化合藥,廢氣、廢水、廢渣是三大汙染,成分複雜,汙染危害嚴重,淨化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一旦大規模生產,對空氣、水和土質的危害都很大。對空氣損害就是直接影響元氣,而危害水和土質,就是危害綠色植被的生長和純淨,這是本世界生成元氣的主體,怎麼能不重要?

事實上,有人類活動就對天地元氣有破壞,但這是避免不了的,隻能儘量用科技和術法的淨化手段,儘量減少對天地元氣的破壞。像本草藥的炮製工段也是有汙染的,但這汙染遠遠比化合藥小。何況,化合藥物也沒上升到國計民生的程度必須得生產,這隻是現有本草藥學的一種補充,補充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除非太醫署能用純科技力量解決汙染問題,彆想著靠法陣,大耗元氣的法陣道門是不願意多用的,能少用就少用。

不隻道門反對,劍閣梵音寺天策書院都反對。

四大宗門都占全了,有這樣大的阻力,太醫署哪還敢研究下去?

何況太醫署內的反對者就多,各個醫道世家的勢力少有支持化合藥物的,畢竟都是繼承本草醫藥學,轉變思想是不容易的,除非有極大的利益;但有道門施加壓力,就算製造化合藥有巨大利益,也沒哪家敢上啊?――凡是不妥協的,都是被滅的結局。

沈清猗一早就知道,道門不是那麼仁慈。

道門的確重生,一切道都是求“生”,但求的是長生,不是普通百姓的生。

凡與道門的長生大道相悖的,都會被道門無情的掐滅。

在道門待得越久沈清猗越清楚,有多少“無益”、“用處不大”的成果被鎖在藥殿的石櫃中,不見天日……就像這牛痘,二十五年前師尊就留下了筆劄,難道藥殿真是近期才完全研究成功?不過是留著……等待最好的時機。而她就是這個時機。再往深裡想,藥殿設立外殿,招攬民間有名的大夫郎中研究各類瘟疫的防治,除了為善為生的一麵,恐怕更多的,是為了道門的聲望和信仰力的集聚。

沈清猗看清這一點,並沒有因為道門的這種“冷酷”而憤慨。

上古廣成子等大能成立道門,為的是人族傳承巫道不滅,可不是為了救死扶傷。所以藥殿叫藥殿,不叫醫殿。研究藥的,不一定是為了治病。佛陀的道是行善,解救眾生之苦,而道門的道是成神之道,這是逆天而行,天不允許人成神,但也是順天而行,因為大衍四十九中的遁去的一,這就是天道給人的希望。而墨家武宗和文宗分裂,便是因武宗棄兼愛之道,以追尋進化為道,故立劍閣。道不同,又如何能強求?

沈清猗當然沒想過要改變道門的道,這是愚蠢的,世間河流無數,原就不能要求隻有一條大河。但是,藥殿的一些做法可以改變。

她對太上長老道荷子說:“不破不立。”

什麼是煉丹之道呢?本質上也是提取分子進行各種淬煉組合,但因是道則分解融合,有毒之氣自然消解,不會對丹師和天地有害。然而煉丹原料是最大的問題。如今已經不是靈氣濃厚、天材地寶到處生長的遠古時代了,“我們隻能無中生有。”

按照正常的演變,這個世界的天地元氣還是會越來越稀薄,而本草藥效得不到足夠的元氣滋養,其藥效也必定是在一個逐步的下降過程中,可能兩三百年後,一千年的靈芝藥效隻抵得上現在五百年份的,再往後幾百年,恐怕這類生長周期長的靈藥就要絕跡了,人工養殖的又如何比得上天生地養?那時的丹師們又怎麼辦呢?恐怕丹道就要絕了,不是絕在人才上,也不是絕在傳承斷絕上,而是絕在“無藥可用”上reads;。“為了丹道的傳承不滅,我們也必須無中生有。微分子就是一種手段。如果天地沒有,那我們就自己造。人族當初能在沒有靈根的凡體下,進化出巫靈體,我們有什麼做不到呢?”連神我們都能造了。

“當然,最初的化合藥必定很低端,我估計,百年內都不能為我們丹師所用。”

甚至對普通人的治病都有著毒副作用,比不上本草藥。

“但是,任何發展都要有開始。”

遠古時代的人族不也是在萬年的混血進化中才有了巫族嗎?隻要有研究,就會有發展,百年後,合成藥的技術必定會越來越高明,也必定會向生命藥物學發展,那時,就有希望成為丹師們煉丹的原料,而這個原料是不會枯竭的。

有這個前景,化合藥暫時的破壞也就無懼了。

總不能因為害怕噎死,就不去吃飯。

當然,淨化技術的提高這就是朝廷要做的了。

這些說服道門的話沈清猗當然不會和外祖家說,事實上道門的態度跟這些醫家反對分子藥學的原因是兩回事。

沈清猗在這裡說的也是“不破不立”。

宇宙是多樣的,這個世界也是多樣的,所以有不同的道,如百花齊放才是春,醫道也是如此,一道獨存不會長久,最終會因缺乏競爭和補益而發展緩慢,甚至停頓發展。

她說道:“分子藥學和本草醫藥學走的是不同的路,這是一個打破,也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微觀藥學在急救方麵,在製定量化、規範化用藥上,都有它的優勢。譬如戰場上的急救用藥,這是本草藥不及的,不是做不到急救,而是在性價比上,化合藥更占優勢。譬如用藥的量化、規範化,本草藥學很難做到,同樣的病症,因病人體質不同,用藥的分量就不能一樣,這是因微而變,沒法去規範,量化也是不合適的。譬如藥堂裡售賣的風寒丸藥散劑,若不按醫囑根據症狀進行配伍,同樣是風寒症,同樣吃一盒的效果就不一樣,有的治得好,有的治不好――這是藥的問題嗎?不是,這是醫的問題。”

她又說到大唐的國情。

論醫者的培養,宏觀和微觀哪個快?這是很顯然的。本草醫道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經驗累積,這個培養時間太長了。而帝國有多少人口,現在的醫者又有多少?能真正治好病的醫者又有多少?一個風寒症就能奪去那麼多人的性命,這不是很可笑?哪裡是醫道的問題呢?早三百年前就被各醫家論述解決了――這是醫者不會治的問題,不能分表裡溫涼,散發補益,有的甚至是該發散時反而去溫補,越治越重,辨症析微把握不準,用藥不對症,怎麼能治呢?還有一個小兒痢疾,竟也能死那麼多人,這是不能治嗎?不是,換了申翁和四位叔叔,任中一位去辨症,一劑藥下去就能包治,但多少醫者能有您四位的水平呢?上升到整個江東道,這樣的醫者也不多啊。而江東道有多少平民戶?鄉村又占多少人?一個縣能醫、會醫的醫者又有多少?

沈清猗招手讓道侍拿出一個白玉瓷瓶,說道:“這是我煉的傷風丸。不管風寒還是風熱,不管感染性還是非感染性,不管病者體質如何,輕者一次三丸,重者一次九丸,一刻鐘內立愈。”

皇甫申和皇甫懷正父子五人眼睛放光,盯著那玉瓶仿佛是看無上珍寶。

沈清猗清冽的聲音道:“如果是這種藥,就算是庸醫,隻要能分辨症輕症重,都能指導病患正確服藥;就算沒錢看大夫郎中,隻要看得懂藥瓶上的劑量說明,也能自己用藥治愈。如果有這樣的藥,醫者的水平又需要多高呢?類似傷風吐痢這種常見病還能大量的死人?”

皇甫申父子的目光愈發灼灼,皇甫懷仁忍不住問:“文茵,這藥容不容易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