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子的麵料常用輕透的紗、羅,如“紫銀泥羅被(帔)子”、“碧羅帔子”、“緋羅帔子”。壁畫中常見半透明帔子,還有雜色菱紋羅,另有天青色敷金彩輕容,其上還有金色花朵。
也有較厚重的夾帔子,如“綠綾夾帔子”、“紫小綾袷帔子”,可供天寒時使用。
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繡、彩繪、夾纈、暈襇等多種裝飾工藝,如“暈絹帔子”、“紫繡帔子”、“黃畫羅帔子”等等。
晚唐五代北宋,還常見“禮巾”、“領巾”、“令巾”等詞,如“貼金禮巾”、“銀泥禮巾”、“白小綾領巾”、“淡繡令巾”,均與裙衫或華麗的禮衣配套出現,同屬帔子類服飾,之間或有長短大小之異。
帔子的披掛方式很多,較常見的是一端紐係於胸前,另一端向後繞過肩背,再垂於身前手臂間。比較厚重的帔子還可由後繞向前,在胸前相交,幾乎相當於一件上衣,也有一定的禦寒作用。也有將輕薄的紗帔子由前往後披掛,兩端飄垂於身後。晚唐五代盛裝所用帔子極長,其纏繞方式也更為迂回。
【裙】
間裙
唐代裙子的樣式有多種,並且隨流行而更替。
初唐常見魏晉以來流行的間色裙,其條紋逐漸由粗變細密,色彩豐富,但以大紅間以他色為主,正倉院中恰有一件紫綾紅臈纈絁間縫裙,便是紫紅相間。
至於名稱,魏晉至初唐,文獻中有兩色“雙裙”、“複裙”、“間裙”的稱呼,或許與此有關,也有直接以兩色稱之,如“絳碧裙”。
間色裙南在魏晉南北朝時便已傳播至朝鮮半島和日本。
間色裙之外,有時會罩衣一件透明的薄紗裙。
同時另有一種單色裙,以多幅麵料拚接而成,上窄下寬,或有若乾褶襇。初唐裙子的開縫處往往在正前方,可見穿法之一是由後往前圍。不少裙子還可看到細肩帶,則屬吊帶裙,從北朝、隋、初唐,一直到盛唐、中唐都不鮮見。
肩帶裙
有六幅、八幅、十二幅幾種,即文獻所提“裙拖六幅瀟湘水”、“書破明霞八幅裙”等。裙色有紅、綠、紫、黃、青多種,其上還有印花、彩繪各種裝飾。文獻中紅裙的記載尤多,常常被稱為“石榴裙”。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武周前後開始,大量出現另一種單色裙,裙腰下兩側各開一個衩口,露出其內所穿的細密間裙,可見為兩裙套穿。有時還有一條環綬結帶從腰衩內伸出垂下,或在腰衩下端打一花結。裙擺下還露出了其內的間裙。中唐之後,衩口內則露出的是其他花色的襯裙。這種穿法一直延續至中晚唐。
另外,唐代裙子除了裙身外,還包括裙腰、裙帶兩部分。
裙腰往往用華麗的緙絲、錦、繡麵料製作。
長裙上,有時還會加一條僅及腰腹的短裙,由後往前圍,一般還有華麗的緣邊,並以間色為多。這種穿法在魏晉南北朝很流行,作為前代遺留,初唐尚比較常見。至武周前後,僅有個彆盛裝仕女可見。但在唐代舞衣以及後世仙女、仕女畫中延續了很長時間。也許是因為流行時間和範圍很短,所以文書中尚未發現其準確稱謂。看似有可能指“襪肚”、“襪腹”等等,或又應指女性內衣。
【女裝之層次搭配】
女裝搭配最普通者為裙、衫子各一件成套,即“裙衫一對”、“黃絹裙衫一對”、“紫綾夾裙衫一對”。農婦、普通女性,常有僅身著裙衫者。
加上帔子,則是裙、衫、帔三件套,構成唐代女性最基本的日常服飾。唐代小說中描述女性服飾外觀,多提及此三樣。“施綾帔,解羅裙,脫紅衫,去綠襪”,正是完整的脫衣順序。
在裙、衫、帔的基礎上,往往還會加一件錦背子或短袖衫子,便是更完整的四件套。短袖衣通常套穿於衫子之外;但也有襯於衫子之內的例子,在開元前後尤多。
以上為外衣,裙衫之內還須有內衣。
衫子之內,因為屬於比較**的內衣,所以文物形象一般看不見,但從文獻上看,視情況會有幾種貼身衣,如“旱(汗)衫”,更常見的是各種被稱為“襪肚”、“陌腹”等等一係列裹肚類衣物。
至於□,如前所述,裙子往往不止一層,會有籠裙、表裙、襯裙、腰裙之分,根據場合身份、時代流行和喜好有不同搭配。
裙子之內也還應穿袴、褌等褲裝,褌、袴之分,前文有述,開檔的袴穿於褌外,有可能露出袴腳,所以常常用華麗的錦製作,色彩上也常用紅緋等鮮豔的顏色。
至於女裝的四季搭配,春夏主要穿單衣,如單衫、短袖衫、單裙、紗羅帔子、單褌等輕透衣物,也可不穿短袖;秋冬寒冷時,則將各件衣物改為厚重的夾衣或綿衣,如襖子、錦背子、夾裙、夾帔子、夾袴等,形製並無大差異。仕女還戴有名為“耳衣”的暖耳,為冬日禦寒所用。再準備各種鞋履、襪,以及首飾、義髻、冠子、掛飾,便基本備齊唐朝女性冬夏所需的各種日常衣物了。
——作者:揚眉劍舞
作者有話要說: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替換後再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