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池色清,人如玉(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5820 字 2024-04-11

回到唐朝要準備幾件衣服?——女裝篇

(這是資料章,請在正文更新替換後再回看)

上個資料章講了唐朝冬夏日常男裝,這次再來看看大家比較關心的女裝部分。

普通的唐代女裝我們都很熟悉,一件短上衣,一件長裙,再披個披巾,就是常常被稱為“唐襦”、“高腰襦裙”、“披帛襦裙”等等的這一套服裝。但是在唐人語境裡麵,到底是怎麼稱呼這些衣物,以及具體層次到底如何?

《唐鹹亨三年新婦為阿公錄在生功德疏》,裡麵所登記衣物的女裝,包括:“肉色綾夾衫子一領、紫綢綾襖子一錦褾、綠綾夾帔子二領、緋羅帔子一領、紫綾夾裙一腰、墨綠綢綾裙一腰、紫黃羅間陌腹一腰、五色繡鞋一量、墨綠綢綾襪一量(兩)錦靿”等冬夏衣物共11件。

這部分是“新婦為阿公布施”的全部女衣,大體也包括了當時一個普通女性日常冬夏所需的衣物。

可見唐代日常女裝的基本配備是衫、裙、帔。此外視情況還包括短袖背子、汗衫子、陌腹、鞋襪等部分,下麵就依此說說唐代女性日常衣物的種類、正確稱謂與四季搭配方式。

【衫子·襦】

初唐衫子(窄袖圓領對開襟式)

唐代女性日常穿著長袖上衣,窄袖短身,現在一般叫“襦”,按唐人習慣應稱之為“衫子”。

觀察各種唐代文書、出土衣物帳與詩詞小說中的服飾詞彙,但凡提及日常女裝,從初唐至中晚唐,上衣幾乎儘數為“衫子”、“衫”。

唐代,女衫子身長很短,大多不及腰。可知時人觀念中,衫子因身短又可稱為“半衣”。初唐盛唐衫子袖窄,中晚唐衫子略寬鬆,但大體仍屬窄袖樣式。

衫子領式有很多種。有直領對襟、圓領對襟、圓交領等等,隨流行而變化。引人注目的是,唐代衫子領口往往開得很低,尤其武周開元前後,酥胸半露的形象極多。

作為日常普遍穿著的上衣,衫子的用料十分豐富,以較輕薄柔軟的綾、羅、絹、布為主,顏色則紫、緋、紅、青、黃、白各色均有,似無禁忌。

衫子的袖端有用異色衣料或華麗的錦繡鑲邊的,前麵提到的“紫綢綾襖子一錦褾”,“褾”為袖端,便指此樣式。

衫子一般指單衣,冬日天寒時則改用夾衣,此時則稱“襖子”。也有“夾衫子”的稱呼。冬日所用短綿衣也可稱為“襦”。禮服的構件中也多有“白裙襦”,對應“白裙衫”,這邊的“襦”,就是指相對於單衫的夾絮綿衣。

但我們現在喜歡說的“襦”一詞,在唐代可能更多還被用來指代女性的大袖上衣。漢晉時,“襦”原指相對於袍的短衣,《說文》稱“襦,短衣也”,是當時的常用上衣,在漢代衣物疏中很常見。

東漢、魏晉日常使用的襦作為前代服飾則有古裝化,以及盛裝化、舞裝化的傾向(這也是曆代日常服功能演變的普遍規律)。

所以唐代文獻中的“襦”,便常常冠以“大袖”,出現在古裝描述,或禮衣、舞衣配置中。

另外,在形容民間比較華麗的盛裝、禮裝時,也常用到“襦”一詞,中晚唐尤多,並往往冠以錦繡紋樣。還將婚服稱之為襦,其上還有禮衣意味的“雉”紋。

中唐以來社會風氣普遍追求華麗奢靡,在小袖衫外往往披寬博之襦,因其過於僭奢,文宗朝還曾特彆下詔限定“襦袖不過一尺五寸”,但成效不大。

還可見名為“蓋(衤+蓋)襠”、“蓋襠”者,常用有紫綾、紅錦、綠綾等較華麗麵料,並且往往與貼金衫子、畫帔子、綾裙等成套組合,也是一種盛裝上衣。也可作為新娘婚服。

【背子·短袖衫子·半袖】

衫子之外,常套有一件短袖或無袖短衣,其領式與衫子一樣也有圓領對襟、直領對襟多種,或應稱為“背子”、“短袖”。

其名稱以往多認為即“半臂”,但“半臂”在唐代文書記錄中的定義特指男裝中“帶襴之無袖交領短衣”,女性裙衫外的半袖衣形製則與之不儘相同。而且翻諸各種唐代女衣清單,均不見半臂一詞(唐代女性的確也可以穿半臂,不過是在其穿男裝、胡服的情況下,不宜混為一談)。那麼這種上衣到底應該被稱作什麼?

其實背子是無腰襴的無袖夾衣,以錦製成,作為女性外層衣。

把唐代用華麗麵料製成的女性無袖外衣稱作“背子”,是比較妥當的。

另外,唐代文獻中還有“半袖”、“短袖”之稱。大致有兩種,一種幾乎無袖,一種是中袖短袖。也有可能“背子”特指錦製無袖衣,而“半袖”、“短袖”指袖長比“背子”略長,麵料也更為普通多樣的衣物。

【帔子·禮巾】

女性衣外還會披掛一條長巾,現在習慣稱之為“披帛”,但在唐人語境中,通常稱“帔子”、“帔”,有時也寫作“披子”、“被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