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後淡淡的說“眼下來看,新政隻是出了永嘉一個亂子,其他地方暫時沒出問題,大可不必全盤否定。隻要王介甫不在朝中,他的影響力就會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就沒人繼續提起新政了,各級官吏按照以往的經驗,照常治理地方,讓朝政平穩的恢複如初。”
“太後聖明。”
“去吧!”
溫君實退出了養心殿。
在一個宦官的指引下,出了皇宮。
宮外,一群舊黨正在等候,溫君實把人全部叫到家中集議。
……
蔣由的文章,在第二天就交給了杜蘅。
杜蘅拿回家中,來到西廳,交給蕭瑟過目。
“這蔣由是舊黨的吧?”
“是。”
“這文章隻寫了永嘉的情況,他就沒有加上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是舊黨的觀點?”蕭瑟看了文章,眼神詢問杜蘅。
“臣吩咐過了,新聞不必加上主觀意見,是非過錯留給天下評判,等到官報做大的時候,再加上一個時事點評的欄目,現在不是時機。”
蕭瑟輕輕點頭,說道“前日王相進宮的時候,特意跟朕提過,讓你在報紙上好好批評青苗法。”
“為何?”
“這是在為朕培植勢力,隻有這樣,官報社才能穩妥的留住,以後才能成為朕的名器!”
“王相倒是考慮深遠。”
“這件事報道了出來,會在全國範圍造成負麵影響嗎?一旦公開,彆的地方會不會也會跟永嘉一樣,趁亂而起?”
蕭瑟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古代交通信息閉塞,一個地方造反,往往幾個月才能傳到另一個地方。
所以響應的都是周邊的人。
可是報紙一旦刊印,全國範圍都能看到,既然有人帶頭,那麼備受壓迫的人民,可能遍地開花的造反。
“王右相已經請辭了,這件事也報道了,應該消除民怨了,而且這次臣新加了一個功能,若有冤屈,可以通過投稿的方式,將信件直接送達官報社,由官報社核查和報道。”
蕭瑟心頭一動,好歹是皇帝,她立刻明白杜蘅的用心“你是想分權?”
“大理寺和刑部陛下有多少人?”
“一個巴掌能數得過來。”蕭瑟黯然道。
“這就是了,必須分其司法職權,否則這些司法官製造冤假錯案,百姓沒有申冤之處,隻能反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必須疏通,而不是堵塞。”
蕭瑟仔細思考了一下杜蘅的話,說道“你的想法沒錯,這次青苗法考慮不周,導致很多百姓被地方官吏盤剝,他們必須要有一個發泄的地方,要給他們希望,彆重蹈了永嘉郡的慘劇。”
“重要的是,這次花神使司不是要徹查利用青苗法貪贓枉法的官吏嗎?相信會有不少人通過官報社,舉報那些貪官汙吏,這樣咱們調查的時候,就能有的放矢,節省時間。”
“隻怕朝中會有不少人反對。”
杜蘅笑道“這個條件是附加在蔣由的文章之後,有誰要撤,那就將這篇文章一起撤去,舊黨如今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恨不得廣而告之,豈會輕易撤去這篇文章?再者說了,等文章發出去,他們再反對也來不及了,反正天下人都知道可以通過官報社投稿。”
“先斬後奏?”
“你又不在宮裡,想奏又能奏給誰?而官報社我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