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希範死後,南楚的群臣們卻在繼承人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
禁軍指揮(長直都指揮使)劉彥瑫、天策府學士李弘皋、鄧懿文、小門使楊滌等堅決擁護馬希廣;而禁軍總司令(都指揮使)張少敵、都押衙袁友恭則擁護馬希萼。
我們先來看看兩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馬希廣,馬希範的同母弟,深受馬希範喜愛。在馬希範時期,官居潭州武安軍節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遙兼洪州鎮南軍節度使。“潭州節度副使”一職,就相當於副總統,基本就是王位繼承人的標配,而馬希範臨終時,又讓馬希廣“判內外諸司事”,如同監國攝政的權力,可以說,馬希範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讓馬希廣來繼承王位。
馬希萼,是目前馬殷諸子中年齡最大的。這裡我有個小小的疑問,那就是史書說馬希萼在當時是馬殷諸子中年齡最大的,又記載說馬希萼是馬殷的第三十子……也就是說,前麵29個哥哥都死了。
這就跟馬希範與馬希聲同日出生,卻說馬希聲是次子,馬希範是第四子,消失的第三子無從查證一樣。排名第三十的馬希萼成了年齡最大的兄弟。
馬希萼為人剛猛而無禮,桀驁不馴、性如烈火,時任朗州武平軍節度使。朗州之於南楚,如同建州之於閩國一樣,是南楚境內的第二大藩,僅次於首善之區的潭州。換句話說,馬希萼具備一定的實力。
再來看雙方的支持者:
李弘皋,馬殷的重要智囊之一,馬希範的“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著名的“溪州銅柱”銘文的起草人。他的身份和作用與中原王朝的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承旨等相似,專門負責起草詔書。他對馬氏家族無限忠誠,是一位資曆深、功勞大、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輩,所以他堅決擁護馬希範的遺命,支持馬希廣同誌襲位。
鄧懿文,也是位著名讀書人,“以文學雄楚”,與李弘皋的“先王嫡係”不同,他的資曆較淺,但“含趙量”很高,他是馬希範的嫡係,馬希範未即位時,鄧懿文就是馬希範的首席幕僚,馬希範即位後,也把他提拔為“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所以他對馬希範的遺命也是堅決擁護,支持馬希廣襲位。
楊滌,跟前兩位比起來,此人可以說是小角色了,用史書原話就是“軍中素無顯名”,一句話,無名之輩。他既不是馬殷的元老功勳,也不是馬希範的嫡係親信,而是馬希廣手下的一位低級軍官。所以他當然擁護馬希廣同誌了。楊滌雖然是無名之輩,但他日後卻因一悲壯之舉而永載史冊。
劉彥瑫,史籍上對他之前的事跡幾乎沒有記載,隻說他是馬希範的長直都指揮使,估計應該是馬希範的嫡係將領。
總之,馬殷元老舊部、馬希範嫡係親信、馬希廣嫡係,這幾股力量組成了“擁廣派”。再來看“擁萼派”:
張少敵,他的身份背景碾壓上述一切什麼“元老功勳”,即便是馬殷的嫡係親信,在他麵前也隻是個渣渣。因為他的爸爸叫張佶。張佶如何人也?說他跟馬殷平起平坐,都是抬舉馬殷,馬殷見了張佶,都要畢恭畢敬喊聲哥。
當初劉建峰、張佶、馬殷(請注意排名,排名分先後)同在孫儒手下聽用,是孫儒的心腹悍將,楊行密奇襲擒殺孫儒的時候,三人正在外地籌糧,聞訊後向南逃亡,推舉劉建峰當統帥,張佶當軍師,而馬殷隻是先鋒,三人轉戰多年,終於在潭州立下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