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柴榮繼統3(2 / 2)

到了廣順三年(953),淮南再度爆發更大規模的旱災,淮河水位急劇降低,已經可以趟水過河。淮南的難民蜂擁到淮北,而淮南李璟卻派軍隊進行阻攔,難民們且戰且進,宛如人間煉獄。

郭威聽說後非常揪心,再次重申自己的態度,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在災情麵前,血濃於水,不該把政治因素帶入人道主義救援工作。下令開放糧倉,向淮南饑民出售糧食。

後周與淮南達成了一種默契,即後周不派軍隊乾涉淮南內政,隻提供純粹的人道主義援助;淮南也不再阻撓難民的流動。

不久之後,淮南政權竟然專門建立起大糧倉,大量購買後周的糧食,用作軍事儲備。郭威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淮河沿岸的糧食隻做零售,禁止批發。如果是饑民自己背著口袋,或者用牲口馱米,可以賣;如果是有組織、有規模的車隊、船隊,則拒絕銷售。

3,碰瓷的契丹

中原與契丹的恩怨剪不斷,理還亂,與淮南一樣,稍後會進行較為全麵的解析,在此先一筆帶過。

在後周郭威時期,契丹在河東劉崇的唆使下,進行了一次較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派出了五千人,幫助河東打晉州戰役,虎頭蛇尾,很快就撤回北方。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大戰沒有,小戰不斷。這種邊境地區零零散散的摩擦衝突是幾十年來的常態。

郭威也下令沿邊軍民,禁止進入契丹境內剽掠。無論是南方的淮南還是北方的契丹,後周的外交態度是一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也可商量。

一次,契丹大將高謨翰率軍南下剽掠,來到冀州附近。鎮州節度使何福進派軍進駐貝州,當契丹聽到後周軍隊來援後,立刻調頭北返,帶著戰利品和俘虜的百姓北上,在渡過胡盧河(海河支流)的時候,後周軍隊與契丹軍隊已經相遇。

當時的距離是非常近的,近到聲語相聞。

這時候,被裹挾的數百冀州青年看見了祖國的軍隊,非常興奮,他們大聲喊叫著,開始反抗契丹軍,希望能與朝廷大軍裡應外合。

然而,悲慘的一幕發生了:後周大軍無動於衷,眼睜睜看著契丹大軍將數百冀州青年屠殺殆儘。

其實這是後周與契丹之間肮臟齷齪的默契。後周最大限度地保持克製,契丹則僅局限於搶錢搶糧搶娘們兒,不搶地盤。

在自然災害方麵,同樣是在後周建國之初(951),大自然雨露均沾,沒有饒了契丹,幽州地麵發生大饑荒,難民向南逃荒,進入滄州等河北地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