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史補》中,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當郭威入汴時,亂兵四處劫掠,有位叫趙鳳的禁軍將領,大喊“郭大帥誌在清君側、安邦定國,人家興的是義師,這幫鼠輩劫掠百姓,豈是郭大帥的本意?”然後搬了條小馬紮,坐在胡同口,挽著強弓,射殺亂兵,因此保全了數千家之多。人們自發地贈送給他金銀,趙鳳又說自己做好事不求回報,便將金銀財寶物歸原主。
後來,郭威對柴榮說道:“我聽民間有讖言,說姓趙的會做天子。我看此人氣度非凡,應該就是他了,留著他,對咱爺倆是個禍害!”於是就密令親信誣告趙鳳,然後誅殺。
《五代史補》成書於北宋,這個故事應該是拍了當局者的五彩蓮花屁,重點不是郭威殺人,而是“趙氏當天子”。
郭威給柴榮留下了兩大遺產,一個是清正賢良文官集團,可以輔佐他開創盛世輝煌;另一個則是相對穩定的內外環境,給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自後唐李存勖以來,柴榮的登基環境再也不是地獄模式開局。
當然,這其中既有郭威的苦心經營,亦有天賜良機。比如南楚的內亂,淮南因乾涉南楚內亂而無暇北顧;契丹內部的“火神澱之變”,遼世宗耶律阮遇弑,遼穆宗耶律璟登基,無暇南顧。這些故事將在後文逐一呈現。
在此,我們重點隻說郭威的經營。
1,被教重新做人的河東劉崇
如果說郭威留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盤踞在河東的北漢政權,雖然北漢政權沒有被平定,但兩次晉州戰役已經教劉崇重新做人,暫時放棄了不切實際的“複國”念頭。兩次戰役期間,郭威儘可能地表現出了包容和友善,給被俘的河東將士贈送衣物、錢糧,好吃好喝招待一番,然後禮送回國。
再就是第二次晉州戰役時,大勝而不追,縱敵回歸。關於這個做法是存在爭議的,比如說是王峻擅自揣度聖意,縱敵不追,這也成為郭威猜忌王峻的一個原因;另一說則認為是王峻確實存在不臣之心,不願跟河東拚個兩敗俱傷,而保存實力跟郭威相爭,這種說法也同樣支持了郭威猜忌王峻的假設;另一種則是郭威與王峻事先的秘密約定,即給河東施加足夠的教訓就行,點到為止,互留後路。
2,羞愧的淮南
在對待淮南問題上,郭威也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在登基之初,就下詔嚴禁給淮北諸州,嚴禁他們擅自襲擾淮南,因為在當時,邊境軍隊偶爾溜到敵境劫掠是家常便飯。
但是,麵對來自後周的善意,淮南卻出兵響應兗州慕容彥超,被後周打敗,被俘數百將士。郭威同樣是優待俘虜,賜給他們衣物錢糧,好言相勸,給淮南李璟修書一封,言辭懇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摩擦衝突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在後周剛建國時(951),淮南地麵也發生了自然災害,產生了大量饑民、難民。此前因中原與淮南處於敵對狀態,雙方關閉了貿易通道,互不通商。在得知淮南民眾遭遇饑荒,急缺糧食後,郭威下詔開放對淮南的貿易口岸,允許淮南商人到淮北地區購買糧食,郭威在詔書中說“彼之生民,與此何異?”意思是對岸的百姓跟咱這邊的百姓沒什麼區彆,淮南人、中原人,大家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