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用魏仁浦
後漢初年,魏仁浦從契丹逃歸,經郭威的介紹投奔到劉知遠帳下,郭威與魏仁浦情投意足、相見恨晚。
蕭牆之變時,魏仁浦幫郭威出謀劃策,為郭威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推測,“澶州兵變”的總導演就是魏仁浦,但是正史是絕對不承認的,因為按照正史的官方報道,那次兵變是一場意外,郭威真的是“被迫”稱帝的,郭威是清白的,就跟曹操、司馬昭、趙匡胤一樣清白。
郭威稱帝後,提拔魏仁浦為樞密副承旨,後升樞密承旨,用他來製衡樞密使王峻,當然,這層意思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某日,郭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詢問魏仁浦天下諸州屯兵的數量以及其帶兵將校的姓名,考察魏仁浦的工作。
魏仁浦從容對答,郭威拿著花名冊校驗,竟然一字不差!郭威非常欣慰。
郭威垂危之際,告誡柴榮:無論如何,不能把魏仁浦逐出樞密院!
柴榮非常聽話,給李洪義加檢校太師,不久之後加兼侍中,移鎮青州,後移鎮長安,柴宗訓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魏仁浦則由樞密承旨升為樞密副使。
除了魏仁浦,郭威還給柴榮留下了一整套成熟的文官集團,如王溥、範質等等。郭威感覺自己快不行的時候,就急忙催促翰林學士起草任命王溥為在宰相的詔書,宣製已畢,郭威欣慰地說道:“吾無恨矣!”
王溥輔佐兩朝四帝,是曆史上有名的賢相,他最大的貢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又整理撰寫了《五代會要》三十卷,從此倡導了“會要”這個體例,於是在後世才出現了《宋會要》、《春秋會要》等等一係列不朽著作。
後世評價王溥、範質、魏仁浦,皆有宰相之器,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佐命元臣,為大宋終結五代亂局立下了不世功勳。
郭威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把外甥李重進召到身邊。李重進的年齡比柴榮要大,但郭威要李重進當著自己的麵,向柴榮下跪稱臣,明確君臣之分,隨後,終於安心地閉上了眼睛。
當天(正月十七日),郭威在滋德殿順利駕崩,享年51歲。
皇宮對外嚴格封鎖消息,儘管郭威已經做了詳儘的安排,但最高權力的交接工作遠沒有這麼簡單,柴榮的工作非常多。
正月二十日,宣讀郭威遺詔:柴榮於柩前即皇帝位。
次日,柴榮正式登基稱帝,即後周世宗。
後世對郭威的評價非常高,“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郭威在很短時間內,就一改後漢的種種弊端,為將來的盛世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臨終時下令薄葬,也是後世推崇和稱讚的典範。
當然,他也有爭議之處,最大的爭議就是“二王之誅”,殺王峻、王殷兩位開國功臣。雖然史書上羅列了王峻、王殷的種種不臣行徑,來論證誅殺二王之天經地義,但仍然有人認為這是郭威無法駕馭權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