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郭威征西(2 / 2)

最後,王景崇致敬了“高賴子”,同時向後蜀和河中李守貞稱臣。

信任鳳翔節度使趙暉上疏朝廷,揭露王景崇的叛變謀反行徑,請求朝廷出兵征討。

與此同時,夏州李彝殷看到了後漢的焦頭爛額,於是集結軍隊,借口三年前羌族部落誅殺綏州刺史,現在他要用武力討說法。實際則是把夏州的黨項勢力向外擴張。

朝廷緊急叫停,而調停的理由比“三年維權”還要不走心:據天文台專家夜觀星象、掐指一算,今年不宜出兵,誰先動手誰倒黴!

乾祐元年(948)8月,劉承祐登基還不到半年,西部三鎮連叛的局麵已經形成,朝廷前後派出多支部隊進行圍剿,但收效甚微。

原因是朝廷的主力部隊基本都駐紮在河中地區,隻有郭從義、王峻的部隊靠近長安,而鳳翔附近根本沒有朝廷的一兵一卒。

將領們互相猜忌,防隊友更甚於防敵人,都擔心被友軍吞並,再比如郭從義、王峻,二人的私人關係極差,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總之,平叛大軍缺乏統一地、有力地領導,如同一夥無組織、無紀律的烏合之眾。

這當然是因為劉承祐本身的威望不足,將領們不願為之賣命,都持觀望態度。萬一鳳翔又出了一個李從珂呢?萬一契丹又幫助了一個石敬瑭呢?萬一皇叔、皇弟們發動政變呢?萬一後蜀大舉入侵,扮演契丹的角色呢?

諸將的擔憂並無道理,此時的一位“劉皇叔”——劉知遠之弟劉崇,就在河東太原大肆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修繕城防、製作鎧甲武器,對外聲稱是防備契丹人的入侵。

一連幾個月,平叛工作毫無進展。劉承祐對此憂心忡忡,他耗不起。

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就派一名德高望重的軍界大佬,前線督戰。經過一番研討,劉承祐最終指派了出將入相的托孤元老——郭威。

郭威此時的官職是樞密使、同平章事,劉承祐任命他為“西麵軍前招慰安撫使”,詔令河中、長安、鳳翔等前線部隊,全聽郭威統一部署調遣。

郭威出征前,特意拜訪了馮道,向他請教平敵之策。

馮道一語道破天機,說李守貞是前朝老將,長期以來廣施錢財,收買軍心,深得官兵擁護,這是他唯一的優勢;你一定不要吝嗇錢財,要對前線士卒大量賞賜,這樣才能釜底抽薪。

郭威深以為然,反正這些錢財也是公款,自己何不借花獻佛?於是自打出京之後,就大手大腳地給士卒們賞賜。

除了當散財童子,郭威還扮演了“知心大姐”的角色,事無巨細,凡是有所抱怨和控訴,郭威都會和顏悅色地洗耳恭聽,不擺官架子,不搞官僚主義。官兵們歡欣鼓舞,紛紛表示願意為郭大帥效死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