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因則是所有侵略者的一貫尿性。忙著對占領區打砸搶燒,侵略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搶錢搶糧搶娘們兒嘛。契丹對河北地區的“三光”,導致了兩個最顯著的後果,一個是漢人強烈的反抗,二是契丹大軍變得分散、戰鬥力衰減。
馬全節奏報朝廷,說根據多方情報顯示,契丹的軍隊分散而稀少,而且各部落的參戰部隊正開小差、紛紛撤回家鄉。
這裡,我們就可以簡單說一下“契丹大軍”的組成機製,了解一下這隻外強中乾的紙老虎:無論是契丹還是其他遊牧民族,即便已經仿照中原漢製稱帝建國,但部落聯盟酋長製的傳統仍深深影響著方方麵麵。其他族裔、部落、部族,雖然臣服於契丹,但契丹皇帝仍然隻是一個“盟主”而已。
簡單說,契丹的皇帝就是草原諸族的“帶頭一哥”,我們大家有義務跟著您南下搶劫,也有權力掠奪戰利品。
所以當戰事推進順利的時候,當眾小嘍囉們有油水兒可撈的時候,大家就繼續服從大哥的號令;當戰事遇到挫折,戰爭淨利潤不高甚至為負數的時候,那大哥對不起了,我們家裡還有事兒,下次一定!
道理就跟唐末的藩鎮一樣,或者可以參見三國中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賺錢的時候爭先恐後,賠錢的時候一哄而散。
契丹的每次南下,都是人數眾多,氣勢洶洶,但隻要遭遇一次敗仗,各仆從國、附屬國的軍隊就會毫不猶豫返回北方草原,愛誰誰。
小弟們走了,契丹本部兵馬又要分散在各個占領區,駐守據點,還要分兵四處掠奪,所以“數萬”大軍很快就化整為零了。
馬全節向石重貴建議,我們應該立刻出動大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大反攻,不是反攻相州、邢州,而是直接攻打幽州!
石重貴激動地一拍大腿,“真他娘的對脾氣!”於是立刻全國總動員,禦駕親征。
正月二十八,石重貴就不顧大病初愈,從汴州出發,奔赴戰場前線。
2月1日,駕臨滑州;2月2日,聖駕前往黎陽前線勞軍,皇上抱病親征,前線將士們熱血沸騰,鬥誌昂揚;2月8日,抵達澶州;2月10日,石重貴在戚城檢閱部隊。
戚城閱兵,意義重大。廣大官兵觸景生情,被先烈的英勇事跡所感動,石重貴硬撐著病軀,站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講。士氣高漲,發誓要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在先輩英靈的指引下,奮勇殺敵,報效皇恩,建功立業。
2月11日,詔令前敵副總司令馬全節、監軍李守貞、大將張彥澤等率領前鋒部隊先行進發;
2月12日,以符彥卿為騎兵總司令,以潘環為步兵總司令,與皇甫遇等將領補充前線;
2月13日,詔令鎮州杜重威與馬全節等會師,集中力量,務必將契丹侵略軍趕出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