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馮暉到任後,很快就與諸蕃打成一片,少數民族停止了攔路搶劫的行為,朝廷也不用再勞民傷財地轉運糧餉,當地百姓也得以耕種勞作,不僅不需要朝廷撥款、撥糧,這裡自給自足,還能又盈餘來供養軍隊。
馮暉又修建了不少倉庫、酒店等設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稅收比以前多了,而百姓的負擔卻比以前少了。“多出俸錢,民不加賦,管內大治”,於是石敬瑭特意下詔褒獎之。
一年的時間,馮暉就通過邊境貿易,從諸少數民族手中購買了五千匹戰馬,而且西北諸族全都心悅誠服,自願接受馮暉的領導。而這也就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朝議患之”。
馮暉實力壯大後,把勢力範圍延伸到了河西的涼州。天福七年(942)河西發生兵變,河西留後李文謙被驅逐,馮暉立刻派部將吳繼興進駐涼州,接替河西留後。
自五代以來,涼州就隻是名義上歸屬中原,實際上節度使等職皆由當地人自立,中原王朝對這裡的管轄名存實亡。馮暉到任靈州不久,不僅平定了靈州,又控製了涼州。而這,也是他遭朝廷猜忌的原因之一。
現在,“禦遼十五將”名單出爐,現年51歲的馮暉表示不服,論資曆、論戰功,他絕對能排進前十!
是啊,可是……您是“範延光餘黨”,您在西北的工作很出色,出色到讓朕忌憚……理由是有的,但都不方便擺上台麵。“桑愛卿,你怎麼看?”
這根本不叫事兒。桑維翰立刻起草了一份詔書送給馮暉,大意是:並非把您老人家遺忘,實在是因朔方乃帝國重鎮,放眼天下,也隻有您能鎮守,最近還真在考慮把您調回內地,隻是一時間找不到文武雙全、足以接替您的奇才!
馮暉接到詔書,樂得合不攏嘴。從此之後,馮暉打消了對朝廷的猜忌和怨恨,而這份詔書也成為他晚年的精神伴侶,逢人就要拿出來炫耀,“看看,皇上說的,太對了!至理名言啊!”
後來(開運二年,945)馮暉請求移鎮到邠州,朝廷同意。未等走到邠州,朝廷又將其改為陝州節度使,馮暉還激動地向朝廷獻上一千匹馬、五百頭駱駝。
可馮暉很快就發現,自己被石重貴套路了,明升暗降的老套路。隨後開始了努力的掙紮,這些故事,後文還會詳述。
總之,馮暉因遭朝廷猜忌而被排除在“禦遼十五將”之外。
9月,契丹對冀州以北的深州進行了試探性攻擊,被擊退。隨後,契丹完全放棄了救援青州楊光遠的想法。
李守貞圍困青州已經快半年,青州城內糧草斷絕,城中百姓大量餓死。楊光遠站在城頭上,望眼欲穿地望著西北麵,從日出到日落,始終望不見契丹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