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石敬瑭掛帥伐蜀,馮暉得以同行,將功補過。知恥而後勇,馮暉率領一支精銳小分隊,從利州出發,翻山越嶺,冒險翻越無人涉足的原始山林,終於繞到了劍門關的背後,然後神兵天降一般,突襲劍門關,全殲守軍三千人(董璋部),控製劍門關,為石敬瑭的伐蜀戰爭開了個好頭。蜀地喪失劍門關,氣得孟知祥大罵自己的豬隊友董璋。
雖然後唐因各種原因沒能利用好劍門關優勢,石敬瑭最終無功而返,但馮暉功不可沒,被授予澶州刺史。他也因此戰被石敬瑭相中。
石敬瑭登基後,馮暉仍為澶州刺史。當時澶州是魏州魏博軍的屬郡,而魏博軍節度使是範延光。沒等石敬瑭提拔老戰友馮暉,範延光就舉起了反旗,範延光任命馮暉為總指揮,心腹孫銳為監軍。
楊光遠掛帥平叛,在滑州——黎陽前線,馮暉與孫銳落荒而逃,逃入魏州城。隨後,馮暉出城投降,被石敬瑭授予滑州義成軍節度使,終於從此時提拔到了節度使。
僅僅半年後,就將他移鎮到靈州朔方軍,到了大西北。
他在後梁與李存勖之間反複跳槽,石敬瑭不在乎,但他參與範延光叛亂,這是後晉朝廷無法容忍的。
事實上從這時開始,朝廷就已經將他排除在“值得信任的同誌”之外了。
靈州朔方軍地處帝國西北邊陲,周圍遍布少數民族,民族關係問題十分棘手,且由於中原王朝的衰落,漸漸喪失了對這裡的絕對控製權,這一帶時常遭受外族的侵襲。所以當年安重誨才會故意把政敵(康福)安置於此,借羌狄之刀殺人。
先前,張希崇、盧文進叛遼返唐,後來遼扶晉滅唐,張希崇、盧文進大為恐懼。盧文進選擇了繼續南逃,投奔淮南;而張希崇則被石敬瑭安置在了靈州,這其實是對張希崇的一種保護。
盧文進叛逃淮南,石敬瑭政權自上而下達成一種默契,故意睜一眼、閉一眼;而把張希崇放在靈州,也是故意地“天高皇帝遠”,如果契丹人向石敬瑭提出索要,石敬瑭就有充足的理由來解釋交不出人的原因。
天福三年(938)7月,馮暉從範延光集團投降,被任命為滑州節度使,天福四年(939)正月,張希崇病逝,靈州朔方軍空缺,石敬瑭就把馮暉移鎮到了靈州。
馮暉到任後,攻心為上,他沒有采取以暴製暴的血腥手段,而是大擺宴席,置備了豐盛無比的珍饈美味,邀請周邊各少數民族前來赴宴。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性情豪爽,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隨後爭相拿出禮物,送給馮暉,表示友好,而馮暉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厚禮相贈。
一時間,蕃漢民族矛盾頓時化為烏有,各族人民儘釋前嫌,手挽手歡呼雀躍,載歌載舞,“部民懷惠”,“蕃情大悅”。
此前,朝廷為了維護靈州的穩定,每年要撥款六千萬,從潼關以西向這裡運送糧草、軍餉等,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民眾苦不堪言,很多人因此背井離鄉,間接損失無法統計。而且羌、氐、黨項等部族還經常抄掠過往商旅,朝廷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