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晉祖其人2(1 / 2)

事情的真相隻有一個,而訴訟雙方各執一詞,都言之鑿鑿、對天賭咒發誓。顯然,是有一方說了謊。難題擺在石敬瑭麵前,如何判斷誰說了謊。

石敬瑭冷冷一笑,“這還不簡單?把那匹馬殺了,剖肚刮腸,如果裡麵有粟,就殺士兵;如果沒有,就殺潑婦。”

於是當堂把戰馬宰殺,在眾人的見證下,馬的腸子裡沒有一粒粟。隨後,告狀的農婦便被斬立決。

此案一出,“境內肅然,莫敢以欺事言者。”河東地區再也沒有敢訛人的了。

石敬瑭無論是坐鎮河東,還是坐鎮鎮州,都是這種行事作風,非常注重百姓的教化,尤其是“孝”。據記載,凡是父母健在而諸逆子爭割家產的,一律把逆子判死刑。

封建時期,“孝”是最高的道德行為標準,在法律中更是零容忍。比如上文提到安重榮曾斷過一樁“忤逆案”,也側麵反映了古人對“孝”的重視,對父母不孝者,斬立決。

我們評價一個曆史人物,不能用現代人的價值觀去生搬硬套,而要遵從當時的曆史環境、人文環境。這才是正確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基本素養。

在史書中,如果翻看某人的人物傳記,如果開頭就介紹這人非常孝敬父母,那麼後麵的內容連看都不用看,他一定是忠臣義士,反之,如果開頭就說他對父母不孝,什麼“在鄉絕其供饋”,那後文也不用看,他一定是十惡不赦的叛徒大壞蛋。

史書是惜字如金的,往往幾十字或幾百字就敘述完他一生的功過,所以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為什麼要強調他孝敬父母,就因為這是古人的價值觀體係。

同樣,對於一個官員的評判,清正廉潔、勤於政事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勤於政事中,對百姓的教化又是最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甚至高於清正廉潔,在對百姓的教化中,又以“孝”為最高評判標準。

所以,如果在官員的傳記中,說他如何勸導百姓奉行孝道,那麼後麵的故事也不用看,他一定是好官。石敬瑭就是這樣的官。

對於他當了皇帝之後的為政舉措,我們在其登基時就已經有詳敘。簡言之,是善政。減稅、大赦是日常工作,不計前嫌,重用李從珂時期的大臣,甚至對李從珂的嫡係親信“查寢六人組”也網開一麵。

石敬瑭對於中國曆史的進程,同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將外族勢力深入引進到中原漢地,使得契丹對中原施加的影響空前提高,加劇了中原地區的混亂局麵。契丹人的強勢介入,極大地衝擊著中原人的信仰,摧殘著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和民族自豪感,使得那一代人陷入到了信仰危急中,精神支柱搖搖欲墜,人們在困惑和恐懼中發出靈魂拷問:“誰主中原?”

索性契丹人的文明進程不如中原,沒有誕生更為先進的理念,沒有進化出具有革命性的思想或者製度。我們可以試著與近代做個對比,假如那時候的契丹有“德先生”和“賽先生”,或者吹起了布爾什維克的春風——隻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如果契丹人的文明程度比中原人先進,軍事力量作為文化力量、思想武器的後盾,那麼彼時的中原真的有可能亡國滅種,“五代十國”將止步於第三代,而華夏大地將統一在一個叫“遼”的王朝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