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在安重榮高喊反遼口號、打倒漢奸偽皇帝石敬瑭口號的同時,也在秘密地與契丹接觸,準備重走石敬瑭的老路,依靠契丹人的幫助南下奪取政權,改朝換代、過一把皇帝癮。
所以契丹對這場叛亂並非一無所知。契丹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中原的情報,在中原構築了一張無孔不入的間諜情報網,可以說對中原形勢了如指掌。
當得知安重榮要發動叛亂的時候,契丹內部也存在激烈而秘密的討論。討論的方案概括為左、中、右三大派。
保守派認為契丹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消化既得利益,維護河東戰爭後的新秩序,即保證石敬瑭對中原的統治,從而保證割讓“幽雲十六州”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激進派認為安重榮就是第二個石敬瑭,契丹完全可以複製“河東模式”,撈取更大的好處,比如讓安重榮割讓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
中間派則認為應該折中一下,即依然保護石敬瑭的後晉政權,但也要拿安重榮狠狠訛他一筆,讓石敬瑭做出更大的讓步,給出更大的實惠。
無論是何具體的表態和操作,契丹都是“幸中國之多事”,最終目標都是要趁亂撈取好處。
由於契丹自身的內部問題,即耶律德光的“帝黨”與述律太後的“後黨”之間的權力鬥爭,耶律德光的主張更加激進,主張通過大規模軍事行動,對中原地區完成資源重組,構建中原新秩序;而述律太後的主張則相對保守,主張先經營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的乾涉應該以外交為主。
想不到安重榮敗得這麼快,12月正式叛亂,來年1月,人頭就送到了契丹。滿打滿算隻持續了一個月。契丹根本沒來得及做出反應,或者說耶律德光沒來得及擺平內部事務。
耶律德光是真想再收一波漁翁之利,順便繼續擺脫母後的控製,但他麵臨的阻力也是相當巨大的,因為在半年前,朔州發生叛亂,節度副使趙崇驅逐契丹的節度使,宣布回歸中原。
“幽雲十六州”雖然在法律層麵上已經易主於契丹,但這裡的軍民絕大多數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不忘自己是中原漢人,恥換契丹國籍。當年剛剛接管時,雲州吳巒就率領部隊據城堅守,拒絕執行移交命令;呂琦帶領忻州軍民出逃鎮州……如今,朔州驅逐節度使,叛歸中原。
一係列的事件都在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契丹目前還沒有完全把“幽雲十六州”消化吸收掉。這也是以述律太後為首的保守派們的主要依據,契丹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鞏固既得利益,不宜盲目擴張。
耶律德光派宣徽使嫋古隻率兵平叛,朔州之圍一打就是半年,從6月份一直持續到12月。
當後晉先後通告安從進謀反、安重榮謀反的時候,耶律德光的主要精力還在朔州上,為了能在“二安之叛”——特彆是北方的鎮州安重榮之叛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攫取最大化的政治利益,耶律德光加大了對朔州的壓力,力求在解決朔州問題之後,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鎮州戰爭中。
年底,契丹終於攻克了朔州,但總指揮嫋古隻在戰鬥中不幸捐軀。耶律德光大怒,當即下令,把朔州城中的成年男子全殺了(命誅城中丁壯)!並將一部分戶口百姓罰為奴隸,作為嫋古隻烈士的私人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