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交代給郭威朝廷的底線:隻要白承福願意回心轉意,後晉中央政府願意給他一個節度使的位置。
郭威實地考察之後,報告劉知遠,說不用那麼破費,我們太拿這幫蠻夷當回事了,安重榮隻不過就是給了他們一點破衣服而已,就把他給收買了,給啥節度使呀,多給幾毛錢就妥了。
得知真相的劉知遠哭笑不得,心說這幫沒見過世麵的韃子!於是告訴白承福說:中央已經把你們的牧場割讓給契丹人了,如果你們不願被契丹人統治,那麼中央就另外給你們劃分一塊兒新的牧場,你們現在是幫助國家的叛徒安重榮!安重榮已經淪為過街老鼠,被天下所唾棄,朝不慮夕,眼看就要完蛋,你們如果不及時更正立場,隻會跟他一起覆滅,到時候你們既不能回北方,也不能留在南方(中原),你現在可要三思啊!
白承福大為恐懼,急忙表示自己不太了解中原的內政,並且跟安重榮不熟……然後就率領他的部落投奔到了河東,向劉知遠表示歸附。
劉知遠上表朝廷,把白承福的這支吐穀渾部落安置到嵐、石二州之間,並表奏白承福為大同節度使(虛銜,此時的大同轄境均在“幽雲十六州”之內,已屬契丹)。這支吐穀渾部落中的精銳騎兵,全部被劉知遠編入自己的部隊。
如此一來,白承福的吐穀渾部落與安重榮劃清界線,明確站到了中央朝廷這邊。與此同時,韃靼、契苾等部落也沒有回應安重榮的聯盟請求。
人們這才發現,安重榮早先吹噓的什麼北方各遊牧民族不堪契丹盤剝啦、紛紛揭竿斬木啦、各部落聯合請求中原出兵伐遼啦、身陷蠻虜的漢人多麼思念故土啦……全是安重榮的自導自演,一廂情願。
北方的各遊牧部落的確遭受契丹的盤剝,但這種狀況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並非新近才有,這是草原上的生存法則,任何一個強大的民族在獲得優勢後,必然要壓榨其他弱勢民族。所以絕大多數北方遊牧民族雖然嘴上有怨言,但都屬於發發牢騷,總體還是可以忍受的。
至於白承福的這支吐穀渾部落,則是因為其他某些原因,白承福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在契丹、後晉、安重榮三方之間做政治投機,刀尖舔蜜。他成功了,搖身一變,成後晉的節度使了。
安重榮空穴來風,借題發揮,拿著司空見慣的幾句牢騷話瘋狂炒作,掀起了軒然大波,但隨著白承福的棄暗投明,安重榮的謊言不攻自破。
退潮之後,就知道誰在裸泳了。安重榮成了獨夫民賊。
2,欲擒故縱回馬槍
天福六年(941)7月,在石敬瑭離開汴州去往魏州的時候,就已經與端明殿學士和凝製定好了應對襄州安從進的策略。
隨著石敬瑭指揮中樞的北移,南麵的安從進極有可能趁虛而動。和凝建議給汴州留守石重貴留下十幾張空白的詔書和調兵指令,一旦安從進有所動作,石重貴隻需臨時填上姓名,就可派兵征討。石敬瑭接受。隨後就極為高調地宣布北幸魏州。
11月,安從進果然發動了叛亂。派兵北伐,進攻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