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講高駢搞崩潰西川經濟的時候,提到了“短陌錢”,繼而引申了部分金融學常識,例如“錢荒”。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快速運轉,“錢荒”是必然產生的結果,而“短陌錢”就等於朝廷以政府信用為抵押,發行“影子貨幣”,憑空創造了虛擬貨幣。
隨著天福年間的經濟複蘇,到了天福三年(938),“錢荒”的問題愈演愈烈。於此同時,契丹對後晉的經濟盤剝也加劇了這一金融困境。
契丹在中原設置了“回圖務”,掌管契丹與中原的貿易,相當於今天的外貿部的駐外辦事處。在當時,外貿主要由政府牽頭,主要是在邊境地區,設置諸如“榷場”之類的特殊交易所,負責與外族貿易。
外族使團通常會趕著牛羊駱駝,帶著外貿商品,在這類交易所中與中原商人進行貿易,特彆是國家層麵的大宗商品,中央政府以這種方式既能穩定物價,保護國內經濟秩序,又能控製戰略物資的流失,一舉多得。
當契丹擁立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後,這種局麵發生了變化,主導權從中原王朝手中喪失,改由契丹人主導。
契丹在中原境內設置回圖務,是對中原王朝的經濟侵略,嚴重影響了中原王朝的外彙管製,從而影響中原的金融秩序。使得中原成了契丹的經濟半殖民地。
其負責官員名為“回圖使”,後晉建立之初,契丹任命喬榮為回圖使。喬榮原為河陽牙將,隨趙德鈞、趙延壽父子投降契丹。前文提到過的閩國貨物被後晉扣押,契丹無理乾涉,命石敬瑭釋放閩國使節,被扣的貨物就由喬榮負責轉運到契丹。
實際上“回圖使”大概就相當於清末的“買辦”,表麵上是貿易官員,實際就是經濟侵略的排頭兵。因為他們維護的不是公平的貿易秩序,而是契丹的利益,必要時候,甚至不惜損害中原王朝的主權。
回圖務的設置,可以讓契丹不受任何阻礙的攫取中原財富,同時向中原傾銷大量劣質商品,低買高賣、強買強賣。
貨幣、彙率等,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高邊疆,絕對不容許被外部勢力控製。殺人於無形,滅國於無影。
在契丹貪婪地吸血之下,中原王朝貨幣嚴重短缺,用以流通用的銅嚴重匱乏。
對此,石敬瑭想出兩個辦法。
其一,是“禁銅器”。
禁止民間把銅錢熔化,鑄造銅器。這樣就可以輕微地緩解“錢荒”問題。但這是治標不治本,因為造成“錢荒”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契丹的經濟侵略,而不是老百姓把銅錢鑄成銅器。
隔靴搔癢,成效欠佳。
於是,就有了第二招,開放“錢禁”。
天福三年(938)11月,下詔,允許百姓私造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老百姓隻要有銅,就可以自己鑄造銅錢,隻要上麵寫著“天福元寶”,就可以流通,與朝廷發行的貨幣等值流通。
12月,再下詔書,命令天下無論民間還是官府,凡是有銅器的,如寺廟的銅像等,一律鼓勵鑄造成銅錢。
半年後(939年7月),下詔停止民間私鑄。理由是總有刁民想害朕,民間總是製造“假幣”,在銅錢裡摻雜鉛、錫等雜物,並且鑄造的銅錢很薄,所以予以取締。